广东无人机产业蓬勃发展,相关企业超 1.5 万家,产业规模超千亿元。为确保无人机质量安全,广东打出组合拳。一方面,加强源头监管,严格把控生产环节,规范企业生产标准,从根本上提升无人机质量。另一方面,强化飞行安全管理,制定详细的飞行规则和安全标准,对无人机飞行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降低飞行风险。通过双管齐下,广东致力于打造安全、可靠的无人机产业环境,推动无人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羊城晚报记者 吴珊
刚买的新机器就发生“炸机”、修理多次仍然无法正常使用、因为设计缺陷电池会意外脱落……在社交平台上,时常可以看到有关无人机的投诉。近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以下简称“无人机”)质量安全问题,打出组合拳,持续强化对无人机产品质量监管,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技术帮扶工作,为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事物新问题
近年来,低空经济发展迅猛,无人机也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活、生产场景中。
以短视频平台为例,自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用户对无人航拍的需求。有自媒体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无人机基本已经成为短视频博主的标配。“航拍视频效果不错,可以带来更多的流量。”
记者走访了解到,一台无人航拍机的售价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据公开报道,我国无人机销量占全球约70%的份额。
在物流领域,无人机的应用也很广泛。一台载货无人机,仅7分钟便可以精准地降落在15公里外的物流中心。通过无人机、无人车和快递员相互配合的运输模式,实现了天空、地面配送无缝衔接,配送效率比单纯的路面运输提升了4倍。
无人机作为新生事物,在广受追捧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质量问题。在社交平台上,就有多位用户吐槽所购买无人机存在质量问题。比如,部分无人机在起飞或返航时出现定位偏差,导致炸机事故。有用户表示,其购买的无人机在GPS定位开启的情况下,因起飞位置靠近障碍物,系统未能有效识别环境风险,导致无人机失控坠落。
还有用户反映部分低价无人机存在设计缺陷,如叶片与保护支架摩擦碰撞导致无法正常飞行,而厂家以“影响二次销售”为由拒绝全额退款,显示出品控问题。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有关“无人机”的投诉有7600多条。除质量问题外,不少用户投诉无人机售后遇阻,商家在退换货服务方面,与用户难达成一致。
聚焦质量安全
近年来,低空经济蓬勃发展,广东相关企业数量超过1.5万家,产业规模超过千亿元,但同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近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打出“订立标准+强化检测+政策宣贯+行政指导+技术帮扶”组合拳。
一方面,深化无人机产品标准化工作,成立第一届广东省低空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152),立项《农业植保无人机安全作业操作规范》等5项省级地方标准,以标准助力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不断提升无人机产品检验检测能力,成立国家无人机系统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等技术机构,持续提升无人机产品安全、电磁兼容、性能、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测试能力,为政府监管、服务产业发展、助推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为有效解决无人机产品的噪声、电子围栏、灯光等突出质量问题,突破质量瓶颈,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工信部电子五所、西安电子科大、广州华学公司等技术机构和高校,召开产品质量提升分析会,通过行政指导、技术帮扶、政策宣贯等方式,提升无人机产品相关企业及科研机构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
会上通报了近年来各级质量监督抽查中无人机产品的基本情况,并强调,企业要严守产品质量底线,主动了解无人机相关标准,强化产品安全设计;技术机构要强化技术支撑,着力推进无人机续航、抗干扰、避障技术攻坚;监管部门要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风险监测,防范化解风险。
相关领域专家团队在会上现场“问诊”,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帮扶服务,介绍无人机测试领域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分析产品不合格原因,并给出了质量提升建议。同时,指导企业破解高密度集成电子电路部件缺陷检测的难题,提出“数据+知识”双驱动的大模型方案,为无人机质量控制提供新的技术思路。会上还对GB 42590国家标准和ISO 56005国际标准进行宣贯,提升企业对标准的理解和应用,鼓励企业提升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