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会给快递行业带来多方面影响。如暴雨、暴雪会导致道路积水、道路封闭,影响快递车辆的正常运输,造成配送延误;高温天气可能使快递包裹在运输途中变质,尤其是对一些对温度敏感的物品;大风天气可能会刮倒快递站点的设施或吹落货物,影响快递的收发和存储。
快递行业气候风险评估模型的发布,有助于快递企业提前预判极端天气对业务的影响,合理规划配送路线,储备应对物资,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从而保障快递服务的正常运转,减少因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近日,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发布《气候风险中的中国快递企业》(下称《报告》)。《报告》发现,在三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暴雨灾害、高温热浪、低温寒潮)下,全国三大城市群以及七大地理区域的快递系统面临突出、叠加的极端天气风险,不仅快递业务的全链条都将受影响,还会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与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报告》 结合2000年-2022年气象、地理以及快递行业相关数据,构建了快递行业的气候风险评估模型,对全国三大城市群、七大地理区域的快递系统(站点+廊道)面临的三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进行了低、中、中高、高和超高风险的等级区划。
根据该模型,京津冀地区快递系统受到冬季低温寒潮的严重威胁,接近98%的站点位于高风险及超高风险区域;长三角地区则面临暴雨灾害和高温热浪的双重压力,超过90%的站点处于高温热浪的高风险和超高风险区;珠三角地区也面临暴雨灾害和高温热浪的双重压力,其中暴雨威胁最为突出——85%以上的廊道暴露于高风险和超高风险区。
《报告》建议企业提升对气候风险的认知,将气候风险纳入企业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科学、常态化地管理气候风险,适应与减缓并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