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持续”锚定乡村振兴,强调持续加大投入、持续强化人才支撑,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四着力”推进农业强国,着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用科技赋能农业发展;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着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这一理念精准指向乡村振兴关键,为农业强国建设指明方向,对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一号文件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总体框架概括为“两持续、四着力”。
重磅发布、“两持续”划定底线锚定乡村振兴,鼓舞人心、“四着力”明确重点推进农业强国。“两持续”指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着力”指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前者强调底线任务,必须始终守住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后者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指明了方向、明晰了重点。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安全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始终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特别是,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地缘冲突频发、资源约束趋紧,粮食安全已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核心命题。我国农业虽然连年丰收,但耕地面积有限、种植效率不均衡、极端天气威胁等问题依然突出,为了端牢14亿多人口的饭碗,必须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样,我们必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几代人、几十年接续奋斗创造的人间奇迹。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不仅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守护,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恪守两个“持续”,才能在风险挑战袭来时站稳脚跟、沉着应对。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一号文件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四个着力点,牵住了“牛鼻子”、抓到了关键处。“三农”是篇大文章,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依据实际、确定重点。当下要重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维护农村稳定安宁;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做好做实这些工作,就能为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创造条件、夯实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等。无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能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科技赋能,端牢中国饭碗,助力农业增效,拓宽农民“钱景”,激发农村活力,一定会使乡村全面振兴劲健羽翼、振翮高飞。
撰文 雷钟哲
上一篇:青年跋涉人生路:挑战与成长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