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荔湾,“微管家”为无物业小区带来新活力。“微管家”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搭建起居民与社区服务的桥梁。他们及时收集居民需求,协调各方力量解决问题,如维修设施、清理环境等。“微管家”还组织各类活动,增强居民凝聚力,让小区充满温暖。这种模式打破了无物业小区治理的困境,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为社区治理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使社区变得更加和谐、宜居,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生动范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文祥
图/通讯员提供
广州市荔湾区是典型的老城区,分布着大量建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老旧楼宇。由于房屋老旧、楼栋分散、管理难度大,没有物业公司愿意接手管理。
近年来,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荔湾区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引入社区“微管家”,通过组织融合、机制融合和力量融合,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着力破解老旧小区“无人管”“不愿理”的困境。
小物业关乎大民生
荔湾区以街道或社区为单位,将辖内分散的单体楼、无物业管理的小区,整合成一个物业管理区域。
由街道采取“连片打包”共享物业方式,聘请有实力、信誉好的优质物业公司派驻专业团队,为社区提供综合治理、消防巡查、安全管理、长者帮扶、便民维修等管家式服务。
如昌华街道为泮塘五约历史文化街区引入知名物业公司,以社区“微管家”身份参与街区的管理、运营,为泮塘古村的活化升级带来专业做法和创新思路。
据西关大屋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卫国介绍,现在居民家里如需修电灯、换锁,都可以找社区“微管家”,居民群众都感觉很方便。
在维护管养方面,逢源街道在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引入社区“微管家”,在片区开展“六乱”整治、装修工程管理、日常安全巡查等工作,精准解决辖区群众诉求,持续提升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
目前,荔湾区正在深化“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党群服务阵地提质升级,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颐康站、长者饭堂、就业驿站、阅读空间等资源,还把裁缝铺、美发店、便利店等小店开到小区里,依托社区“微管家”构建“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是荔湾区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据统计,全区1200多栋老旧小区住宅加装了电梯,这些小区多为无物业小区。电梯维护管理公司往往以收费难为由不愿接管,电梯装好后如何管养维护成了新难题。
针对这一情况,荔湾区探索“电梯托管”管家模式,以街道打包、委托专业的电梯维保托管公司运维管理,解决电梯无人约检维修、困人救援无法保障的“脱保”隐患、年度检验到期未检的“超期”和“带病”运行的隐患。目前,荔湾区还探索引入AI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故障电梯、人员困梯自动预警。
除了聘请专业公司,荔湾区还依托党员、青年、学生、银龄等群体组建了文化保护、绿美建设、河涌治理等服务团队,弥补了巡查人手不足问题。比如沙面街道为加强古树保护和管理,组建古树专业巡查员队伍,对沙面岛内的古树名木详细档案进行信息化、数字化管理。
巡查员只要拿出手机扫每棵古树的二维码,便可以获知古树的相关信息,及时录入新的巡查信息,为古树保护、生境营造、设施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撑。
小网格提升大治理
社区“微管家”如何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荔湾区以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微小化实体化运作改革为契机,全区划为1044个综合网格,并按“一格一员”配备了专职网格员。推动网格党建与“四下基层”创新融合,探索形成“1+1+1+N”网格工作团队、“4433”工作法(四必访、四进门、三倾听、三解决)等做法。目前,沙面、昌华、逢源等街道在试点推进物业全域化治理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首先,在组织上融合。依托“街道-社区-网格”党组织,搭建“微管家”服务平台,社区党组织与物业公司党组织“结对子”,建立党建联席会议等制度,在阵地共用、事务共治、团队共育、资源共享方面携手联建共建,推动服务、管理、资源向综合网格集聚。
其次,在机制上融合。将物业公司人员加入“1+1+1+N”网格工作团队,全部定岗定格开展“微管家”服务,将服务融入收集意见建议、提出解决方案、抓好整改落实等环节。组建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议事平台,吸纳党员、社区基干、物业公司、商户、群众代表和社区民警共同参与,构建合作紧密的社区事务共同体。
最后,在力量上融合。通过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作用,党组织统筹调配资源,社区吸纳专职网格、居住地党员、驻点单位党员、热心群众等力量,组建邻里帮帮队、马雪萍志愿服务队、昌华前哨服务队、胡姨工作室等队伍,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据悉,社区“微管家”采取“群众点单、社区派单、物业接单”工作模式,建立网格事件闭环处置工作机制,有力解决了无物业小区内环境脏乱差、电动车乱停放、电梯管养维保等问题,探索形成党建引领贯通治理“最后一米”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