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区拥有 15733 公顷广袤土地,不负春光,春耕生产正当时。田间地头,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与嫩绿的秧苗相映成趣。他们精心播种,为秋天的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这不仅是对土地的耕耘,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15733 公顷的土地上,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彰显着增城区在农业领域的活力与担当。春耕时节的忙碌,将为全年的农业生产奠定坚实基础,也见证着这片土地的蓬勃发展与无限可能。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灿 通讯员 汤芷欣 赖志彪 谢锡权
图/通讯员提供
春风轻拂,绿满田野,奋进的战鼓已然敲响。时值春耕时节,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从广州增城区农业农村部门获悉,2025年该区预计春播农作物面积约15733.3公顷。截至3月21日,增城已完成水稻春耕约4333.3公顷,完成播种育秧约4866.7公顷。农药、化肥、种子种苗市场供应充足,全区春耕春种正有序展开。
早稻严选优良品种,探索丝苗米增产新路径
据了解,根据省、市发布的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今年增城区农业农村局结合全区生产实际,因地制宜,推广良种。新品种方面,推荐农户选用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包括南晶香占、粤禾丝苗、南桂占、二广香占3号、粤香430、华航香银针等品种。
今年增城农投集团对早稻进行了严格的选种工作,最终确定种植由广东省农科院以及中国种子集团共同培育的南晶香占。“该品种抗旱性较好,产量也比较高,而且更加适合在南方丘陵地带种植,有助于增城丝苗米的品质进一步提升。”增城农投集团董事长助理、林投公司负责人梁传艺说。
日前,在朱村万亩丝苗米种植基地(以下简称“万亩种植基地”),水稻插秧机在田里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整齐、嫩绿的秧苗被均匀地栽种在水田中。
该集团旗下的新塘粮食公司也在万亩种植基地种植了早稻约66.7公顷(1000亩),主要品种为南晶香占和十九香,计划在今年早稻期间,以同样的机械化、田间管理模式种植,对比两个品种的种植效果,以找到最适合在万亩种植基地推广的丝苗米品种。新塘粮食公司董事长王汉桥表示,今年主要进行品种的试种,进行“高产攻关”,为以后在全区推广打好基础。
落实单产提升技术,为增产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除了优良的品种之外,种植技术是提高水稻种植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帮手。今年增城致力于推广农机、农艺技术融合,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合理密植单产提升技术,通过大面积推广水稻合理密植技术,增加插秧密度和基本苗数,提升增城区水稻单产。
“合理密植技术是水稻提升单产的重要举措之一。”梁传艺说,今年该集团在插秧过程中使用了“宽窄行”机插方式,一方面增加了水稻的种植密度,但又不影响透气性,另一方面能进一步助力南晶香占的提质、增产。
此外,增城农投集团不仅采取全程的机械化种植,还与中国科学院进行深度合作,引进更高效率的无人遥控种植模式。
今年增城还同步推广水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优质稻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水稻秸秆高效腐熟还田技术、农区鼠害绿色防控技术、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一喷多促等关键稳产增产技术。
强化农技服务指导,提升农户防灾减灾能力
为打好农技服务“组合拳”,自春耕工作开展以来,增城区农业农村部门组建6个粮食生产农技服务轻骑兵小分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全方位的农技服务,着力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大力推广良种良机良法。
其中,通过举办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专家授课,重点培训水稻合理密植与机插秧栽培管理技术、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水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等内容,指导提升水稻单产。
同时,加强农资经营巡查监管,引导农资经营企业和经销商开展“点对点”配送,保障春耕农资供应数量和质量,确保春耕农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春季天气反复,为避免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区农业农村部门提早做好春耕期间寒冷天气防寒防冻工作,印发《关于印发农业生产防寒抗冻技术措施的通知》,制定《增城区2025年上半年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指导镇街和农户及时做好寒冷天气防范工作,确保春季农业生产安全。抓好灌溉沟渠疏浚管理工作,各镇街与水务部门联合做好山塘水库蓄水,完善“旱能灌、涝能排”设施,提升抗灾能力。
增城区农业农村部门提醒,去冬今春,增城区降雨偏少,土地比较干旱,广大种植户要抓住降雨有利时机,及时蓄水办田,同时节约用水。如果出现低温阴雨“倒春寒”天气,要做好秧苗保温,以水调温,并及时喷施杀菌剂,防止出现烂秧死苗,确保壮秧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