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200 字阐述:
“广州模式”的建筑垃圾治理极具特色。在可操作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监管体系,从源头到末端全程把控,明确各环节责任。可推广上,其经验适用于不同规模城市,如加强运输管理、规范处置场地等举措,其他地区可借鉴。可复制性强,涵盖了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等关键环节,各地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广州模式”以其切实可行的做法,为全国建筑垃圾治理提供了样板,推动了城市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值得广泛推广和复制。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通讯员 成广聚 肖舒彤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近年来,广州市以建设全国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为目标,针对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5类建筑垃圾,聚焦收运、处置、监管环节,积极探索实践,创新治理模式,形成了可操作、可推广、可复制的建筑垃圾治理“广州模式”。
装修垃圾实现高效资源化利用
“以前小区里有人装修,产生的装修垃圾乱堆放,不仅影响美观,还影响出行。资源收集中心升级改造后,装修垃圾有处可去了,小区周边环境整洁干净,我们心情都舒坦多了。”荔湾区多宝街道御景社区居民王女士对改造后的资源收集中心十分满意。
王女士所说的资源收集中心主要用于装修垃圾、生活垃圾、居民端资源的收集和转运,服务6个居民小区,覆盖约2万户居民。中心内部划分为一个车辆作业区和三个垃圾收集存放区,在原有生活垃圾收运网、再生资源回收网基础上,增加了装修垃圾转运网,为全市装修垃圾收集点的升级改造开拓了新思路。
据悉,近年来,广州市年均产生装修垃圾约300万吨,为完善收运体系,遏制偷排乱倒、收运扰民等问题,广州市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全链条收运体系。充分发挥桥下空间、闲置用地以及待开发工地等低效用地作用,建设临时装修垃圾收集点,解决社区装修垃圾收集转运需求。目前全市共设置此类临时收集点300余处,确保每个街道至少有1个收集点。同时引导社会企业购置钩臂车,将移动式智能收集厢投放至小区或者路边临时车位,临时收集转运装修垃圾,填补部分街道临时收集点服务能力不足的短板,目前全市已投放200余个移动式收集厢,计划今年再投放500个。
此外,广州市通过升级改造现有或新建的资源中心,增加零散装修垃圾收集转运功能,整合居民生活端固废的收集、转运功能,实现了设施的资源共享。自去年10月份以来,全市共改造该类资源收集中心67个。广州城管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升级106个收集中心,进一步提升全市装修垃圾收集点作业和管理水平。
而在装修垃圾的末端处置环节,广州市积极引导社会企业参与,目前,全市已建成17个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通过筛分、破碎、拌合等工艺实现高效资源化利用,基本满足全市处置需求。
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定向回收处置变废为宝
作为目前广州市运营时间最长、门类最齐全、协同项目最多的产业园,李坑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整合建筑垃圾处置、生活垃圾发电、金属回收、预制构件生产等多家行业内先进企业。中建新型建造循环经济园正坐落于此,中建环保建材项目于2024年8月正式投产,以百万吨级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为起点,首次聚合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绿色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构件三大产业,打通“建筑垃圾-工程建材-新型建造”产业链。
“本项目聚焦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浆的定向回收和处置,通过三大车间联动衔接,逐步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中建西部建设第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姜雷山告诉记者,建筑垃圾处理车间将工程渣土和泥浆通过水洗筛分等工艺制成成品砂,混凝土车间作为加工中枢,将成品砂搭配粗骨料、水泥等进一步加工为低碳混凝土;绿色混凝土一部分销售到建筑工地成为建筑材料,一部分送到装配式车间,再次升级,成为高品质装配式产品。
据悉,该项目依托自研的“砼联系统”,可实现混凝土从生产到交付全流程的线上化管控。PC车间采用国产最先进的“智能生产线”,集成AI图纸解析、工业机器人协同作业等12项核心技术,配套的立体钢筋成型系统采用数字孪生技术,使构件精度控制在±1mm以内。
姜雷山介绍,“全年园区可以处置建筑垃圾150万吨,生产低碳混凝土120万m³/年,生产装配式产品5万m³/年。在园区内部,我们还搭配了砂石分离机和浆水中和循环利用系统,实现生产废渣、废水的循环再使用,目前内部资源利用率可达92%,切实实现‘资源化处置、经济化利用’的目标。”
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循环利用回归建设
步入广州环投集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处理车间,建筑垃圾堆放区、处理线、骨料堆放区运作井然有序。建筑垃圾被源源不断投入投料口,转化为成品再生骨料,随后进入绿色建材生产车间,完成从垃圾到资源的华丽“变身”。
据悉,该项目是广州市示范性资源化利用项目。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进入项目后,经预分选、多级破碎、多级筛分等处理环节,形成三种不同规格的再生骨料,经检测合格后,按生产需求制作成绿色混凝土、绿色水稳、绿色砂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项目采用一体化综合厂房设计,通过密闭、负压真空回收、喷雾等方式,实现“减尘、降尘、抑尘”三级粉尘处理。同时采用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生产时仅中控室有人在岗,实现工作效率与安全性双提升,整体生产工艺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本项目每年可处置建筑垃圾100万吨,减少建筑垃圾填埋占地200亩(相当于18个足球场),可生产再生水稳料30万吨,混凝土240万立方米。”广州环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祝晓峰介绍,该项目具有三个优势:一是协同处置,建筑垃圾筛分后的轻物质可用于焚烧发电,焚烧后的炉渣可生产再生水稳料。二是低碳环保,形成了建筑垃圾“来源于建筑,回归于建设”的循环利用模式。三是示范引领,项目创新处理工艺、搭建智能化监管平台、优化物流运输网络,通过与垃圾电厂、建材和金属回收等项目协同合作,实现建筑垃圾高效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数字化监管平台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在白云区城市管理监控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的广州市建筑垃圾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以多种图表形式直观展现全市在建工地、处置终端、运输企业等信息,并实时更新全市当日建筑垃圾产生情况与联单数据。
2024年10月,广州市创新搭建了以电子联单监管为核心应用的建筑垃圾智慧监管平台。平台主要功能包括基础数据管理、车船运输管理、电子联单管理、问题工单管理等,围绕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处置”三环节,通过电子联单监管,全面掌握建筑垃圾来源去向,实现“两点一线”全过程闭环监管。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四级主办魏静茹点击其中一条联单,即可显示工地产生、运输、处置建筑垃圾以及过程流转信息详情,还可查看车辆的运输轨迹。
同时,为查处违规处置建筑垃圾行为,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手段,构建天网地网“两网协同”监管体系。魏静茹介绍,“天网”即通过无人机实时动态巡飞发现地面违规偷倒形成的建筑垃圾堆体,生成工单交由属地执法部门查处。“地网”是通过平台接入的3000多路交通视频卡口、车辆北斗定位等多源数据,对违规运输建筑垃圾车辆进行抓拍和追溯,让违规运输车辆无处遁形。
据统计,自平台运行以来,电子联单产生量大幅增多,产生工地建筑垃圾处置证办证率显著提升,全市发生涉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一般程序交通事故同比下降19%,城市环境秩序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