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200 字阐述:
“广东能”风生水起,第九个万亿产业为何是它?广东在能源领域不断创新突破,以其强大的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新能源等领域取得全球领先成果。从海上风电到储能技术,广东积极布局,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为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众多企业的集聚和技术的迭代,使得新能源产业迅速壮大,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有望成为第九个万亿产业,引领全国能源转型发展,展现出广东在能源领域的强大实力和无限潜力。
近期,广东首条半固态储能电池产线正式投产。固态电池被视为电动汽车的“终极电池”,更是储能行业、新能源领域的下一个发展“黄金赛道”。随着该产线投产,大容量314Ah半固态储能电池将在全球首次实现量产,广东新能源产业再度拿下“全球首次”。
广东新能源有多“能”?本期信心有数,带你看广东第九大万亿集群,如何凭实力出圈。
顶层设计引领
做强“优势”,培育“新兴”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成必然趋势。新能源产业涵盖了风能、太阳能、新型储能、氢能、智能电网、核能、天然气及其水合物、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众多领域。
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更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转型成效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的关键指标。在我国,随着2020年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新能源产业更是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对能源的庞大需求与日俱增。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新能源产业在这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广东新能源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其前瞻性的顶层设计。早在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就提出,要将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成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年9月,印发《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五方面的重点任务,并部署了8项重点工程。2023年,广东省能源局印发《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要突破1万亿元。2024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促进能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能源转型。
产业营收一路狂飙
6年增长超2.7倍
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和引领下,广东新能源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营业收入6年增长了超2.7倍。
广东新能源产业起步早,早在2019年就形成了较好的产业规模。数据显示,2019年,广东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已突破4000亿元。2022年、2023年全省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分别突破了7000亿元、8000亿元,2024年达11163.18亿元,提前一年实现目标。新能源产业也成为广东第九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至此,广东已形成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先进材料、绿色石化、现代农业与食品、智能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汽车、新能源在内的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新能源装机容量占1/3
创下多项全球、全国NO.1
新能源已从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势力”,逐步成长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引领“新”潮流。截至今年3月10日,广东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6500万千瓦大关,达6712万千瓦,同比增长36%,装机增长量居全国前列,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首次达到30%。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6224万千瓦,突破6000万千瓦大关,同比增长40%。这为广东区域能源结构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广东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也不断取得“新”突破,创下多项全球、全国第一。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正式投运,世界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投入使用,全球首台抗台风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世界首座500千伏超高压交流海上升压站成功安装,“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核电装机容量1614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均跃居全国第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52万千瓦,增长超过116%。
重点行业快速崛起
每4辆新能源汽车1辆广东造
新能源领域中的重点行业也在强势崛起,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广东作为新能源汽车大省,产量独占鳌头,“广东造”频频出圈。2024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361万辆,同比增长43%,约占全国的1/4,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也就是说,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便有一辆来自广东。
此外,广东还拥有广汽埃安、比亚迪、小鹏等知名整车企业,它们不仅生产出高品质的新能源汽车,还引领着广东乃至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多家车企公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以比亚迪、小鹏汽车、广汽埃安为代表的广东新能源车企一季度共销售(交付)超116万辆新车,比亚迪和小鹏汽车分别拿下一季度的新能源销冠和新势力销冠。
在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广东也走在前列。数据显示,广东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超56万个,私人充电桩超95万个,超充站超2000座,公共充电设施保有量、充电电量位居全国第一。
万亿版图竞相布局
遍地“开花”、错位发展
从新能源产业版图布局来看,广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各地竞相布局、错位发展,提升含“新”量。先有大亚湾核能,再有阳江风电,如今广深佛的氢能产业也在快速崛起中。
在核能方面,广东是全国最早建设发展核电的省份之一。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正式投入商用,广东核能产业进入起步阶段。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前,广东已建成大亚湾、岭澳、阳江、台山等多个核电站,太平岭、陆丰、廉江等核电项目也在有序推进建设中。
海上风电产业也持续壮大。最新数据显示,目前阳江已建成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之一,海上风电建成装机容量居全国前列。除阳江外,海上风电产业在汕头、揭阳、汕尾等粤东地区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在汕尾,粤东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超45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媒消耗约13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50万吨。
在氢能方面,广东是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最早、产业覆盖最全、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地区之一。2023年,广东印发《广东省加快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意见》。2024年6月,广东省广湛氢能高速示范项目正式推出。地市发展层面,广东已逐渐形成以广深佛三市为龙头的氢能产业格局。广州在氢能产业的上中下游全链条均有布局,其中,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零部件基本实现本地化生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深圳正加快推进加氢站布局建设,并于去年颁发了首张加氢站气瓶充装许可证。佛山则是国内较早布局发展氢能产业的城市,南海区更是被称为“中国氢能产业之都”,全市共有氢能企业和机构170多家。
未来怎么谋划部署?
聚焦8大重点工程
虽说广东新能源产业成绩亮眼,但在变革浪潮中仍需应对多重制约因素。比如,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升级、部分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程度较高、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等,这些因素都对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峻考验。
目前,广东正通过有序谋划开启破题之路。《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则提出,将引导和支持汕头、汕尾、中山、阳江、揭阳海上风电产业基地规模化错位发展,把握光伏行业技术变革机遇,培育和引进链主型龙头企业。发展核电产业链,打造若干核电设备及原材料供应基地。此外,支持佛山开展氢能综合示范。
从新兴产业到万亿集群,广东也还重点部署了未来新能源产业的8大重点发展方向,分别是:海上风电赶超工程、太阳能产业壮大工程、氢能产业链培育工程、智能电网高质量发展工程、先进核能推进工程、天然气发展利用提升工程、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采加速工程、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风光无限”“风生水起”的新能源产业,正成为广东最具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南方智媒科技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凌慧珊
数据采集分析:谢小清
设计、动效:林泳希 邓捷敏
数据来源:广东省能源局、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及媒体公开报道
下一篇:刘亦菲陈晓主演剧编入高校教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