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的一个村将旧校舍成功变身诗意栖居,成为体验乡愁的新地标。昔日的旧校舍经过精心改造,保留了古朴的建筑风格,同时融入现代设计元素,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这里既有宁静的乡村环境,又有舒适的居住空间,让人们能感受到乡愁的温暖。村民们在这里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也接待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共同分享这份独特的乡村韵味。它不仅是一个居住之地,更是传承和弘扬乡愁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回归自然、寻找心灵寄托的好去处。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灿 通讯员 增宣
图/通讯员提供
在增江第一湾的环抱中,一座曾面临“空心化”之忧的岭南古村落正通过文旅融合焕发新生。近日,位于广州增城区正果镇何屋村的聚龙庄精品民宿完成升级改造并正式营业,这座由废弃小学改造而成的传统中式院落,不仅成为游客体验乡愁的新地标,更成为撬动古村振兴的“金钥匙”。
旧校舍变身诗意栖居,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
走进占地6000平方米的聚龙庄,青砖灰瓦间流淌着东方雅韵。这座保留原何屋小学肌理的传统院落,经活化改造后形成30间客房与108个餐位的中餐厅,书吧、茶室、会议厅等设施错落分布,3000平方米园林庭院将岭南建筑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
民宿所处的何屋村,是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员。穿行于摇曳的竹海,稻田与镬耳墙相映成趣,聚堂家塾、何仙姑祠等历史建筑静静诉说着百年广府故事。
每年中秋,传承百年的鱼灯舞在晒谷场翩跹而起,数十盏鱼灯如星河流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宿的文旅策划中重焕生机。“我们正将鱼灯制作纳入体验课程,让游客带走看得见的乡愁。”聚龙庄精品民宿负责人曾柳银表示。
“两山”理念引领振兴路,古村活化再谱新篇
据何屋村党支部书记何冉燚介绍,聚龙庄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租金,提供5个长期岗位,更带动农特产销售、生态采摘等配套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5万元提升至2.4万元,闲置的老宅陆续改造为特色店铺。民宿通过组织打榄节、荔枝采摘、古村写生等活动,形成“民宿+生态+文化”的产业链,并与正果老街、白江湖森林公园等串联成黄金旅游线路。
乘着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的东风,何屋村正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未来将依托农历三月初七仙姑诞、中秋鱼灯文化节等IP,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村内30余栋明清古建筑将分批次修缮,形成“民宿集群+非遗工坊+生态农场”的立体发展格局。
从校舍荒芜到宾客盈门,从人口外流到青年返乡,何屋村的蝶变印证着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当清晨的薄雾漫过增江,这座被重新点亮的古村落正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底书写着新时代的“归去来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