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有群新农人,他们正以全新的姿态和理念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这些新农人,有的凭借先进的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有的利用互联网思维,打开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让雷州半岛的优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还有的致力于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雷州半岛的乡村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书写着新时代雷州半岛农业的精彩篇章。
她,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总是穿着高跟鞋在田间地头,致力于传播乡村美好生活。
他,想在盐碱地上种下更多海水稻,喜欢“用爱发电”,组织农业同行相互交流。
她,会开船会养鱼,能出镜能剪片,希望把湛江金鲳鱼的美味带给更多人。
他,自诩“硬壳青年”,用小生蚝撬动大产业,目标是让湛江生蚝走向全国。
……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湛江新农人。
湛江,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全市农林牧渔业年产值超千亿元。炽热的红土、碧蓝的大海,孕育了数不清的优质农产品,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新农人。
他们带着梦想、技术、经营之道,用新农具、新技术、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有了他们的付出与实践,农业不一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可以是智慧的、精致的、快乐的。
萌芽
农业梦种子悄然萌发
王世超 受访者供图
从豫东平原到雷州半岛,“90后”王世超把根扎在了湛江。
王世超来自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一个乡村。太康县是粮食大县,冬天种小麦,夏天种玉米、棉花。在王世超的记忆里,家里的收入几乎全靠种地。小时候,每天一放学回家,他便下地干活,拔草、施肥、打药,“小孩子能做的农活全做过了”。
土地能够养活一大家子,王世超在心中萌生出对土地的感情,也暗自问自己,种地这么辛苦,怎样才能改变农业原有的生产方式?自己能否通过努力,为农村的建设做点贡献?一颗农业梦的种子就此埋在少年心中,等待时机的到来。
2011年,王世超来到广东海洋大学上学。“那时学校在郊区,很多人想买的东西、需求的服务不一定能轻易获得,这反倒滋生了学校浓厚的创业氛围。”王世超回忆道。大学期间,他抓住电商风口,通过电商销售湛江的农海产品。
随着事业的起步,王世超在学校里变得小有名气。2017年,校领导找到已经毕业的王世超,希望他帮助销售学校科研团队的产品——海水稻。双方一拍即合,王世超欣然答应,进军海水稻种植、深加工与销售。
有人走上海水“稻”路,有人则走上海水道路。
“海边姑娘”梁欣颖在2016年回到家乡雷州,在此之前,她在珠三角做过几年服装、化妆品生意,但家乡似乎有一种牵引力,冥冥之中在某个时刻将她召唤回来。
生于渔民家庭,从小在海边长大,梁欣颖选择了金鲳鱼作为奋斗的方向。鱼苗、饲料、养殖、加工、销售,她一点点学;从近海木排到深海网箱,她一步步挺进深蓝。
沉淀了几年后,2021年,梁欣颖成立了海边姑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动金鲳鱼“游向”全国人民的餐桌。在海上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和碧海、白云、朝阳、落日相伴,她感到很治愈。
像梁欣颖一样的返乡青年,还有在澳大利亚留学8年的林晓云。
2015年,林晓云回到湛江,涉猎餐饮、大健康、社工等领域的工作。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来到广东金岭糖业集团有限公司,近距离了解湛江现代化农业产业的生产运营模式。眼前连片的土地、壮阔的风景使她深深震撼,她下定决心要从事农业。
“我一直很向往田园生活,追求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能把乡村打造成让人愿意留下来的地方,城市里能做的事情,乡村也能做。”回忆起当时,林晓云的言语中仍有些激动,“正逢国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那个时候进入农业赛道,也是很好的契机。”
林晓云一头扎进了遂溪的乡村,创立了茉莉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广东北部湾农旅产业园的合伙人。2022年起,她住进了还未建成的农旅产业园里,每天跟着农民一起种植、巡田、施肥,了解各类农作物的生产周期和种植事项。
“农业看天吃饭,我便思考怎么才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湛江文化气息浓厚的产业不多,我希望可以在农业领域挖掘本地特色,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建设休闲农业打卡点,打造现代化乡村田园,让游客来到这里自由放松、回归内心。”林晓云说。
林晓云 受访者供图
生长
闯出创新活力新路子
梁欣颖 受访者供图
“我一生的浪漫都交给了大海,交给了金鲳鱼,大家都晒520礼物,我也来晒晒大海给我的礼物。”5月20日,梁欣颖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里写下这段话,视频里,金鲳鱼在水中翻腾起浪花。
投身金鲳鱼产业的8年里,梁欣颖经历过金鲳鱼价格的高峰和低谷,深知金鲳鱼品牌打造的重要性。对她来说,老一辈养殖户,考虑的只是怎么养好鱼,新一代养殖户,则还要懂得规避养殖风险,知道怎么才能卖好鱼。
梁欣颖一共有58个深海网箱。去年,她成为雷州流沙村首个购买海洋牧场保险的养殖户,陆续带动身边不少养殖大户购买保险,共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养殖规模达到一定的量,就要做好全产业链,包括品牌运营在内。”2022年3月,闲不住的梁欣颖试水短视频,自学剪辑。投苗、看鱼、换网、丰收、参加论坛,一个个鲜活的工作场景被记录下来,通过网络世界传播出去,让越来越多人了解金鲳鱼。
“时间不够用,更新得不够多。”尽管在当地水产品牌打造方面内已小有名气,但梁欣颖还是觉得不够好,她希望把品牌再打响一点,把湛江“中国金鲳鱼之都”的招牌擦得再亮些。
像梁欣颖这样的新农人的出现,如同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了千层浪花。他们拿起手机等新农具,拓展休闲农业等农业新业态,通过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不同的细分赛道上努力,走出了充满创新与活力的新路子。尽管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坚持下来,就能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振兴的希望。
当一名新农人,林晓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队伍搭建,公司成立后,好几个月也没有招到特别合适的人。“相比珠三角等地,湛江的城市吸引力没有那么强,其次是相比城市,不少人潜意识里觉得,乡村不是奋斗的地方。”林晓云说。
几经思考,林晓云决定从身边的村民里选拔人才,“我需要一股接地气的力量,年轻好学的村民可以做管理、咖啡师这类工作,年纪比较大的,则适合安保、保洁等岗位,既有利于带动当地就业,也能让当地村民了解我们。”
慢慢地,团队成熟起来,项目顺利推进。2023年,北部湾农旅产业园正式对外开放,建有15个休闲功能区,包括现代农业展示区、候鸟栖息地、稻田公园等,成为远近闻名的研学团建基地、休闲田园打卡点,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的游客前来体验农耕文化。
在这个“大观园”里,游客不仅能看到种植基地,也能走近工业化的生产线、分拣线、冷库,还可以采摘、垂钓、用餐、参观博物馆,在传统农耕生产和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穿越”。
对王世超来说,当新农人,就是要当一名“专家型企业家”。
从接手海水稻项目的那天起,他便没有停止过学习的步伐——海水稻育种育苗、水稻标准化种植、产品包装设计、销售渠道打通……在田间地头、商超街市,他不断学习调研,“生产端和销售端都不落下”。一开始,他甚至把超市里其他大米的包装逐个拍下来,回到家再细细研究当中门道。
令王世超头疼的是,如果只是单纯卖大米,无论销路多好,效益总是上不去。后来,受到其他农产品的启发,他萌生了深加工的念头,把发力的关键点放在了深加工。
以海水稻海红香米科研成果为经营核心,王世超团队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和省内外多家知名企业紧密合作,研发了米粉、蛋糕、酒酿、白酒、降糖代餐粉等系列深加工产品。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自然也高。
壮大
抱团取暖带动区域发展
陈志文(左一) 受访者供图
7月2日,湛江蚝产业标准体系制定研讨会召开,代表湛江生蚝产业协会出席会议的,是出生于1993年的陈志文。
陈志文从小便跟着父亲一起赶海养蚝,深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沿海农村地区,生蚝产业解决了大量就业难题,陈志文见到一批批养蚝人从蚝农变成了蚝老板,对生蚝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2019年,在外闯荡了几年的陈志文回到湛江从事生蚝产业,创立粤之宝水产有限公司。“我立志要把蚝事业当成自己以后一辈子的事业。回来经营生蚝后,我发现湛江生蚝产业那么大,却缺少产业协会,产业无法形成纽带。”陈志文说。
当时,湛江生蚝大而不强,想要打响湛江生蚝的招牌,产业化、标准化是方向。2020年,在陈志文的推动下,湛江市生蚝产业协会成立,为生蚝从业者搭建起交流的平台。“我们的定位是行业缺少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陈志文说。
产业要发展,便要形成集群,新农人在当中的带头作用不可小觑。抱团取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更多农户过上好生活,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王世超创办的广东海稻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广东省最大的海水稻产业化企业,在广东湛江、江门、汕头、海南三亚和广西防城港等地建立多个基地。随着配套种植技术的改良,公司将海水稻亩产从200多斤提升至900多斤,并实现产业化发展,使农民亩均增收1500元到2000元。
“我们在全国16个省份建有海水稻基地。现有海水稻推广种植面积超10万亩,带动1000多户农民种植海水稻,间接带动产业链上3000多人创业就业。”王世超说。
去年7月,王世超团队初步和马来西亚农业部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帮助马来西亚开发盐碱地,种植海水稻,希望把项目做成中国援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粮食安全示范工程。
海水稻产业步入正轨,王世超获得了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青联委员等荣誉。不过,身为“e人”的他停不下来,还担任湛江市青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会的秘书长,希望团结一群人,打破信息差,链接各方面资源。
“有人热爱跑步,有人热爱打球,有人热爱逛街,我就热爱搞活动。”王世超说,青农会是公益免费性质,每当有人问他青农会怎么盈利,他总是这样举例回答:“可能有人觉得同行是相互竞争,其实应该互相取经学习,我们面向的是更大的市场,内卷没有意义。”
湛江的产品卖向全国各地,这片热土也迎来了许多客人。
来到北部湾农旅产业园的游客日益增多,他们很难想象,湛江的乡村藏着这样的美景。在林晓云看来,中国乡村本身就是这么美,“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大胆探索乡村的魅力,不要忘记这片土地上有我们童年的快乐,有很多百姓的幸福都是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
北部湾农旅产业园已经成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单位,为游客提供住、购、游一体化的体验。林晓云计划加强团队建设,加快推进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引进更多流量,发挥园区示范优势,从而带动周边区域文旅发展。
眼下,为了推动北部湾农旅产业园成为一个更全面的田园综合体,林晓云正在日复一日地努力着。
王世超四处奔走对接,寻找更多适合的地方,推广种植海水稻。
梁欣颖开了一家海产品批发销售店,学习探索实体店经营之道。
陈志文准备借助2024年广东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的实施,补齐湛江生蚝短板。
更令人期待的是,湛江——这座他们扎根拼搏的城市,正在筹备建立湛江新农人协会,以期服务好更多新农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
南方+记者 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