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景和”陈永康花鸟画作品展在广州海珠双清楼精彩亮相。此次展览汇聚了陈永康先生的众多佳作,其笔下的花鸟栩栩如生,色彩斑斓,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画作中或灵动的鸟儿在枝头欢跃,或娇艳的花朵在风中摇曳,仿佛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浓缩于纸上。双清楼的雅致环境与陈永康的花鸟画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中领略到宁静与美好,也彰显了中国花鸟画的独特魅力。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图/受访者提供
4月11日,“春明景和”陈永康花鸟作品展在广州市海珠区双清楼正式展出,展览持续至4月30日。
当陈永康的笔墨丹青邂逅廖仲恺、何香凝旧居的百年砖瓦,双清楼内产生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岭南的春风穿过雕花长窗,轻拂宣纸上的兰馨梅影,历史的风骨与艺术的灵韵在此交融,恰似“撞水撞粉”的绝妙技法——既晕染出时代的厚重,又勾勒出生命的轻盈。
陈永康深耕花鸟画六十余载,其艺术血脉中流淌着岭南画派的双重基因,既有居廉居巢“没骨法”的鲜活灵动,又得海派敷色的清雅隽永。
观其《春明景和》系列,四时花卉各具风神——春兰叶带朝露,夏荷瓣染烟霞,秋菊枝擎霜色,冬梅蕊含雪光。尤以禽鸟最见功力——麻雀啄食的机警、白鹤独立的孤高、喜鹊登枝的欢跃,翎羽未干而气韵已动,方寸之间尽显“形神兼备”的至高境界。
陈永康被百姓亲切地称为“雀仔康”“牡丹康”,恰印证其艺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质朴本色。
双清楼这座见证过廖仲恺、何香凝“救国之志、伉俪之情”的百年建筑,因艺术重焕新生。
当《惠风和畅》悬于昔年书案,《盛世芳华》映着花格棂窗,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接力——革命者以热血浇灌理想,艺术家以笔墨滋养心灵。陈永康曾两度受邀为天安门创作,其作品既能登庙堂之高,又可入百姓厅堂,恰如岭南文化包容并蓄的特质,在雅俗共赏中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春明景和,艺道长青。循着陈永康笔下的花香鸟语,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革命与艺术的共鸣中,继续书写着岭南文化新传奇。
陈永康
广东顺德人,1944年6月出生于广州,任职于广州画院资深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广东省中国画学会艺术顾问,民进广东省开明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学部委员,广州中国画学会名誉会长,广州市文史馆馆员。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陈永康便成为继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之后,第二位赴天安门作画的广东画家;十年后,又应邀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作画献礼,并装点在天安门城楼上。
尽管声名远播,陈永康却没有在审美情趣上陷入阳春白雪、孤芳自赏的套路,人们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称他为“雀仔康”“牡丹康”。他笔下的花鸟,既登高雅殿堂,又穿梭于寻常百姓家,可谓雅俗共赏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