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工信厅上线民声热线,机器人进家上岗分三步。第一步,研发智能客服系统,具备快速响应、精准解答各类咨询的能力,能有效处理常见问题。第二步,进行系统测试与优化,根据用户反馈不断改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第三步,全面推广应用,让机器人在更多场景中为民众服务,如政策解读、业务办理指引等,实现 7×24 小时不间断服务,为民众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验,推动政务工作向智能化迈进。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许张超报道:4月22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就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应用场景落地等问题进行回应。记者从现场获悉,广东正在制定“机器人+”行动计划,争取到2027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并培育出3至5家全球一流的领军企业。
当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进入了产业的爆发期、机遇期。省工信厅的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9年的4.47万台(套)增长到2024年的24.68万台(套),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全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粤字号”机器人如何更好地拓展民生服务的场景?
“我们要根据民生场景的需求特点和目前能够提供给市场的技术、产品的成熟度来选择应用场景。”在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陈磊看来,“机器人+”应该率先在教育、医疗、社区商业服务、城市管理等结构化的应用场景里面推广应用,省工信厅正在积极联动相关主管部门,共同推动智能机器人进入这些领域。
针对大众比较关心的老人护理、家务服务等家庭场景,陈磊坦言,目前机器人的技术应用仍存在差距,未来也将分3个阶段逐步推动智能机器人进入家庭。
“首先推动的是和人没有直接接触的,能够提供陪伴、娱乐、互动交流等服务的机器人,包括扫地机器人、有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的智能家电;第二步是能够替代人去做简单工作的机器人;第三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安全技术的提升,我们才能够逐步去拓展和人有接触的辅助人的场景,分步去推进。”陈磊说。
在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广东既有独特的优势领域,也存在一些短板环节。
大模型是智能机器人的“大脑”。省工信厅数字产业促进处处长张中凯介绍,全省现在已经发布了63款大模型,其中,有9款是华为盘古、腾讯混元等通用大模型,剩下54款都是各行业的应用大模型。以腾讯的混元大模型为例,在它的文生图大模型开源以后,已经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衍生出了1600余个模型。
传感器相当于智能机器人的“五官”和“皮肤”,视觉传感器、听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在感知外部环境、实现人机交互方面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当前,广东的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产业链完整,具有较好基础,形成了一批创新型企业,但高端传感器产品方面,国外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
针对传感器核心材料、关键技术突破问题,陈磊介绍,广东正大力推动芯片、传感器等半导体产业发展,下一步将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提高省内传感器制造工艺水平和产能规模,并充分发挥广东巨大的市场需求优势,通过应用牵引来带动全省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未来一周广东:雷雨频繁,注意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