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机器人谷”正全力竞逐产业新高地。这里汇聚了众多顶尖机器人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政府大力支持,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汇聚。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加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氛围浓厚,不断推动技术突破和产品升级。同时,深圳良好的产业生态和便捷的交通物流,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机器人谷”有望在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引领中国机器人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文 | 青的蜂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上,优必选联合研发的机器人“天工Ultra”成功夺冠;
在极氪5G智慧工厂,数十台人形机器人从单机自主向群体智能进化,开展协同作业;
众擎科技的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前空翻特技;
肯綮科技的外骨骼机器人成为“登山神器”……
这些震撼行业的创新实践,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深圳“机器人谷”。
日前,2025年“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活力广东”专题活动第一站来到这里,探访这里的创新密码。
(一)
深圳“机器人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山谷,而是一条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的“科创走廊”。
其位于深圳大学城及其周边,地处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的谷地,沿着留仙大道、地铁5号线分布,从长岭陂延伸到西丽和留仙洞。
这里“群星璀璨”,诞生了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协作机器人第一股”的越疆科技,还有库玛科技、智平方、肯綮科技、云鲸智能、天羿科技、普渡科技、帕西尼等一批头部和新锐企业。
它们共同组成深圳的“机器人天团”,涵盖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多个细分“赛道”,“上天、入地、下海”无处不在,进厂“打螺丝”、家庭清洁、咖啡调酒、船舶除锈、公园除草、自动巡检样样都能干,成为世界级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二)
提到“机器人谷”,很多人都会想到硅谷。
《硅谷生态圈》一书认为,科技巨头、顶尖学府、创业文化、产业生态等在硅谷交融,共同形成了热带雨林式的科创生态圈。
“机器人谷”也是如此。
在这片长约7公里的狭长地带,既有科研机构,也有知名高校,更有著名的机器人公司,构成了“高校—研究院—企业”的黄金三角架构,也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聚特色。
这里科研机构林立,众多院校和企业瞄准科技前沿奋力突破,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这里教育氛围浓厚,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知名院校聚集,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这里产业链条完整,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奇思妙想可以无缝衔接,安全适用的产品能够尽快走向市场、做大规模。
(三)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深圳科技创新呈现出非常明显的“6个90%”现象:
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
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
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
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
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
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目前,深圳聚集了2267家人工智能企业和1000余家机器人企业。
它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多元策略驱动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在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等关键技术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有诸多重点企业相继推出爆款产品。
不久前,摩根士丹利发布一份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上市公司的百强名单,上榜的37家中国企业中,有7家来自深圳。
各具神态的“企业之树”,也汇聚成生机盎然的“产业之林”。
(四)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是极具先导性、战略性、颠覆性的产业。
今年以来,广东提出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并召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广东将汇聚最优资源、集聚最大力量,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
深圳作为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已经率先行动起来。
连续两年编制2023和2024年度智能机器人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推出应用场景开放支持行动;
金融机构完善培育机制,设立产业基金、开通“绿色通道”,助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
发布《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
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正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加力提速、成群成势,加快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产业变革,机器人时代逐步照进现实。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机器人产业链的龙头公司已经在“机器人谷”初露锋芒,逐渐具备全球竞争实力,将引领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
广东前景广阔,企业爱拼会赢。
期待更多科学家、企业家深度参与进来,当好党委政府的“智囊团”,争当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当好广东产业的“代言人”,推动更多机器人领域的好项目、好企业落户广东,助力广东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