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 200 字简述:
在广州两会上,委员们为服务“银发一族”贡献“金点子”。一方面,建议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如增设日间照料中心、康复护理站等,让老人能就近享受便捷服务。另一方面,推动养老服务数字化,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提供远程医疗、生活照料等线上服务,方便老人。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如引入专业养老机构、培育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丰富养老服务供给。通过这些举措,让“银发一族”在新一年能拥有更优质、便捷、温暖的养老服务。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蔡嘉鸿
根据广州市老龄办2024年10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广州市户籍人口1056.61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4.7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9.38%。该统计显示,2021年至2023年间,广州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呈上升趋势。
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也在增加。记者从广州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获悉,多名广州市政协委员提出了培育养老产业、服务好老年人的提案及建议。从提案及建议内容看,养老产业不因有个“老”字而“显老”,一些做法甚至有助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
推动社区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可带动经济发展
广州市政协委员欧阳智鸿,同时也是广东省居家养老服务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期间,欧阳智鸿提出了多个和养老有关的提案,其中《关于推动我市社区养老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欧阳智鸿建议广州可以通过推动社区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欧阳智鸿表示,广州社区养老行业目前存在财政资金缺口逐渐扩大、企业公益慈善社会服务短板、医养融合公建民营模式有待探索等问题。欧阳智鸿建议广州在社区养老方面,通过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供给,做好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和保障等工作,培育社区养老产业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欧阳智鸿在提案中同时建议,广州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如产业园区、研发中心等,为培育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培育产业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打造社区养老服务产业高地,通过社区养老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养老服务可以应用机器人,
培育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
养老产业虽然有个“老”字,但提供服务的产品可以很“潮”。广州市政协委员徐强,在广州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推动机器人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便提到了可以将机器人运用在养老服务中。但现有的应用于养老服务的机器人产品,存在技术适配性不足,产业协同性差、市场认知度低、应用场景碎片化等问题,研发养老机器人的专业人才也较为匮乏。面对多样化需求,譬如为老人助浴、助行、情感陪伴等方面,机器人产品还不能完全满足。
徐强建议,广州在机器人养老产品方面,强化技术研发与本地化适配,加强产业协同合作拓展应用场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徐强同时建议,广州可推动机器人企业与三甲医院合作,开发远程诊疗、慢病管理等医疗机器人,并纳入医保支付试点。政府可通过补贴、融资租赁等方式,鼓励养老机构和家庭购买、租赁使用养老机器人,为独居老人提供低价或补贴式照护支持,培育市场需求。由于机器人的往往具有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提供养老服务的机器人也能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老”也可以“有所为”,
可以在力所能及工作岗位继续发挥余热
提到服务好老人,很多人会直接想到“养老”这个词,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身体健康的老人家认为自己并不需要“养”,并渴望着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2024年5月3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强化支持举措助力银发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便提到了“引导用人单位大力开发‘适老化’岗位,支持公共部门、基层社区推广‘以老助老’服务模式,结合实际挖掘对经验、技术、耐性要求高,对体能、敏捷度要求较低的岗位,吸纳留用大龄劳动者”,以及“支持超过退休年龄劳动者再就业,引导用人单位依法保障超龄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保险福利等权益,探索将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向银发经济领域平台企业扩展”等条文。
广州市政协委员焦杨,在广州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长寿化趋势,增加老龄人口收入的提案》,建议广州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社区就业岗位,提供针对性的就业岗位培训,搭建社区就业服务平台,明确老年人就业权益。通过上述方式,让一些仍有能力进行工作的健康老年人,在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公共管理等行业上继续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