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字简要阐述:
5000 万只候鸟经广州,44 届爱鸟周启动,彰显了广州在候鸟保护方面的重要地位。广州通过建立候鸟栖息地、加强监测与研究、开展宣传教育等举措,解码出湾区候鸟保护的“广州方案”。这些努力不仅为候鸟提供了安全的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也促进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同时,吸引着众多观鸟爱好者,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让人们更加关注和热爱鸟类,共同为候鸟保护贡献力量。
500 字详细阐述:
在广袤的天空中,每年有 5000 万只候鸟飞越广州这片土地,它们的迁徙之旅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观,更是对生态环境的严峻考验。44 届爱鸟周的启动,如同一场守护的号角,在广州吹响。
广州积极探索并实施候鸟保护的“广州方案”。在城市周边建立了众多候鸟栖息地,为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栖息场所,让它们在漫长的迁徙途中能有一个温暖的“驿站”。通过先进的监测技术,对候鸟的数量、分布等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同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候鸟的重要性,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候鸟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一方案的实施,不仅保护了候鸟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也为湾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观鸟活动的兴起,让人们在欣赏候鸟之美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保护的意义。广州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候鸟保护措施,让 5000 万只候鸟在广州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牧 通讯员 林园轩 汪张跃
图/通讯员提供
三月羊城,木棉枝条蘸取珠江碧水,于广袤天地间泼洒出岭南春色:看晨雾抚青黛,听林间清音起,红耳鹎啄荔、画眉穿枝的私语,正与万千羽翼合奏一首生态交响。
3月22日,广东省暨广州市第四十四届“鸟节”“爱鸟周”主题宣传活动在白云山鸣春谷山顶广场启动。本次活动以“爱鸟护鸟 万物和谐”为主题。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介绍,广州迁徙鸟类的新记录、新分布种类大幅度增加,野生鸟类种群数量逐步恢复并增长,多措并举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鸟类提供生存空间。
启动仪式展新意,科普互动掀热潮
白云山巅,一群身着羽翼服饰的孩童化身翩跹雏鸟,在悠扬旋律中轻快展翅;紧随其后的“更云山 更自然”自然笔记大赛邀市民执笔绘绿,让木棉花影、鸟雀轻鸣等自然瞬间在纸上渐次绽放;在“我为鸟儿安个家”植树区,参与者们齐心协力、挥锹铲土,种下一棵棵充满希望的树苗,为鸟类营造更适宜的栖息环境……启动仪式上,各项活动精彩纷呈。
金雕、凤头鹰、白鹭……白云山山顶广场的动物标本科普展览区内,各类珍稀鸟类标本栩栩如生。工作人员在旁解答疑问,讲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等知识,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
“每次举起望远镜,都能发现城市里藏着这么多‘小精灵’!”活动现场,一位“小观察家”眼睛亮晶晶地分享着她的护鸟故事。这位广州协和学校观鸟社的同学不仅以少儿舞蹈表演《你好,丹顶鹤》让现场观众读懂鸟类保护的意义,更通过校园小记者、小主播的分身宣传爱鸟、护鸟知识,“我们用画笔记录鸟羽纹理、用镜头捕捉振翅瞬间,就是想告诉小伙伴们:守护这些会飞的朋友,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态链上的一环。”
“保护鸟类的最佳方式,是学会‘保持距离’。”广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何雪锋介绍道,对于常见落巢幼鸟,亲鸟往往就在附近,等人走远后,亲鸟会来寻觅。如果是在马路中间或周围有流浪猫等明显威胁,可将其放回到附近树枝上;如果落巢幼鸟有受伤、受困、失去亲鸟等确实需要救助的情况时,可以选择有盖子的纸箱,纸箱侧面打孔透气,减少幼鸟应激反应。同时尽快拨打110或83825643(24小时值班电话)请求接收救护。
守护万里迁飞线,生态答卷见真章
全球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经过中国,而广州正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中端位置。
据介绍,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作为全球最繁忙的候鸟迁徙通道之一,构筑起跨越22个国家的生态廊道。这条生命通道北起苔原密布的俄罗斯远东及美国阿拉斯加冻土带,南抵碧波环抱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群岛,形成纵贯北半球万余公里的蔚蓝航线。
而在候鸟南来北往的千年征途中,广州白云山城市绿核与海珠湿地生态绿肾,犹如镶嵌在珠江三角洲的两颗翡翠,为300余种近5000万只候鸟提供至关重要的生命补给站。当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迁徙风险之际,构建候鸟驿站守护网络、维系湿地生态系统完整,已成为维系这条跨国生态通道的关键命题。
近年来,广州不断加强就地保护这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最有效的手段,逐步形成以自然保护地、植物园、动物园、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为主体,各类公园、绿地、林地、湿地等栖息地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体系。南沙湿地、海珠湿地等2处湿地列入国家林草局发布的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多措并举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鸟类提供生存空间。
广州迁徙鸟类的新记录、新分布种类大幅度增加,野生鸟类种群数量逐步恢复并增长。第二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记录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57种,其中鸟类19目64科307种。海珠湿地鸟类从建成时的72种增加到201种,南沙湿地的黑脸琵鹭从2016年的18只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91只。黄胸鹀重现增城朱村越冬,麓湖成为银鸥、黑水鸡、白鹭、棉凫等水鸟乐园。如今,“打鸟”(鸟类摄影)已然成为市民身边触手可及的新风尚。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表示,未来广州将继续致力于完善野生动植物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体系,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湿地等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