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多个地铁口新增“电鸡”停车位,这一举措意义重大。过去,“电鸡”随意停放导致地铁口及周边道路拥堵严重,不仅影响市民出行效率,也给交通秩序带来诸多隐患。新增停车位后,“电鸡”有了规范的停放区域,能有效减少乱停乱放现象,缓解交通拥堵。这不仅方便了“电鸡”车主,也提升了整个地铁口及周边区域的交通流畅度,为市民创造了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环境,是城市交通管理的积极举措。
今年,广州提出要全面落实《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进一步优化设置非机动车道、集中充电点和停放场所,让电动自行车“有路走、有地停、有电充”。
如何让电动自行车“有地停”?连日来,记者兵分多路,前往地铁口、商圈写字楼和社区等三大类场景走访,发现通过开设刷卡式入口、改建闲置场所扩建停车区、活用街区空间设收费停车区等“良方”,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动自行车乱停、难停等问题。
场景一:地铁站出入口
引导车辆沿线停放
巧借空间增加“容量”
地铁站作为市民重要的通勤点,其出入口周边一直以来是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的重点区域。连日来,记者走访位于广州各区的多个地铁口,发现不少地铁站都采取了不同方式来疏解停车问题。
化“点性停放”为“线性停放”
记者留意到,不少地铁口此前电动自行车往往呈现出集中停放的情况:市民习惯于将电动自行车骑到地铁口50米范围内随机停放,因此容易造成拥堵。
近期,客村地铁站A口和万胜围地铁站D口都开始进行专门的停车引导,通过 将部分行人出入密集区“隔挡”起来 ,以让骑车的市民自觉将电动自行车沿线停放。
如在客村地铁站A口,过去其周边50米范围内能密集停放几百辆电动自行车,有的车辆随意横放,甚至会阻挡机动车通过。后续街道通过栏杆进行引导,一边在人行通道上设置石墩,防止更多电动自行车“涌入”地铁口50米范围内,一边在关键出入口处设置护栏,以便疏通人行通道。“现在我都会自觉将电动自行车停在离地铁口100米~150米区域的T.I.T创意园附近。”日常骑电动自行车通勤的梁女士说。
巧借桥下空间及周边停车场
除了引导电动自行车有序停放外,提供更多停放区亦很重要,部分地铁口会利用周围的停车场空间。
中大地铁站D口 区域过去每天会停放上百辆电动自行车,加上一旁为社区居民出入的支干路,不仅容易造成交通拥堵,还会影响行人出入。对此,广州市人大代表此前深入实地调研,根据人流量建议将D口区域改建为口袋公园,同时推动 在周边其他点位扩建电动自行车停放区 。目前,市民的电动自行车被分散停放在该区域附近相对宽敞的人行道路一侧。
与此同时,有部分地铁站利用周边停车场探索收费停放。如柯木塱地铁站C口,电动自行车在停车场里停放及充电30元/月;滘口地铁站周边停车场此前也曾推出停放收费60元/月,此外还有部分区域则开展停车按次收费。
此外,部分地铁站则巧妙利用了桥下空间。如赤岗地铁站和新造地铁站,均是利用桥底空间开辟电动自行车停放点。赤岗地铁站A口由于地处交通繁忙的三岔路口,加上一侧有医院,车辆来往临停等情况较复杂。记者看到,为解决周边市民和职工电动自行车停放问题, 该停放点被特意设置在桥底 ,同时日常也有街道或交警人员对车辆进行整理、有序摆放,缓解了该区域上百辆电动自行车的停放问题。
相比之下,新造地铁站的桥下空间则更为开阔,记者现场看到,在该 地铁站A口旁设有面积几百平方米的划线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共可容纳超过10列、上千台电动自行车, 且由于每一列划线之间的距离都留有空间,市民在将车辆取出时不会出现碰撞其他车辆的情况,保证了该区域电动自行车停放整齐有序。
场景二:商圈、写字楼
部门牵头整体整治
专区专停分流各类非机动车
对商圈和写字楼来说,治理电动自行车乱停又是另一番景象:商圈内行人较多,为避免电动自行车乱停造成安全隐患,也为保障市民游客出入体验,不少商场和写字楼会选择物理手段将电动自行车“挡”在外围。但在商圈外围的道路旁,电动自行车仍停放密集,导致婴儿车、轮椅等无法通行等情况时有发生。
商圈该如何平衡好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市民游客通畅出入?记者进行了探访。
职能部门牵头 多家物业联手
珠江新城商圈 内写字楼林立,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动自行车穿梭于此,对写字楼门前的停放整治也成为许多物业所要面临的挑战。
冼村街道城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从金穗路到黄埔大道西的珠江东路,电动自行车一路停放在越秀金融大厦、广州银行大厦、利通广场三栋写字楼门前的人行道路旁,而这些区域又有大厦停车场出入口,因此经常造成拥堵。为此,冼村街道城管办牵头,联合交警、住建、园林等多个部门共同解决珠江东路写字楼前的电动自行车乱停放问题。
据了解,街道城管办将这三栋写字楼的物业约在一起讨论对策。城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各个物业之间只是偶有联动,由于没有牵头的职能部门,大多数时间都是各自为战,只能暂时解决自己楼宇前的乱停问题,但“治标不治本”。街道将三家物业集中在一起,以整片区域为整体进行分析,相互合作解决问题。
针对比较突出的越秀金融大厦与广州银行大厦中间区域的乱停放问题,由于考虑到尽量利用现有空间,一开始的做法是设置专门的停车架,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并不明显,随后,对该片区域用交通警示柱进行围蔽,仅留有行人通过的空隙,对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另外安排停放区域。
开设专区分流外卖、快递车辆
记者走访时发现,经过一年的不断调整,该区域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已经进入常态化管理:三栋写字楼分别 开辟了新的停放点用于停放电动自行车与共享单车 ,曾经在写字楼门前“排长龙”的混乱停放场景已经不见。
以越秀金融大厦为例,在该写字楼南侧的 人行天桥下围蔽出一片空间,设置成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 ,并且在该片停放区域的附近开发出一块共享单车停放区,还设置了竖排外卖柜,而大厦负一楼则设置为快递接收点,以此减少外卖、快递车辆在路面的停留时间。
广州银行大厦 写字楼内人员的电动自行车,则被统一设置在广州银行大厦与利通广场之间的珠江东二街南侧区域,共享单车则设置停放在靠近利通广场的道路北侧,同时加强普及宣传和增派专员对现场车辆进行排放整理,以最大程度减少两类交通工具混停现象。
利通广场 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则设在地下停车场入口处北侧空地,车主须出示大厦门禁卡才能进入停车。
冼村街道城管办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已经基本解决了该片写字楼区域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的问题,后续也会不断细化改进停放管理方案。而在此次停放整治的过程中,街道总结出“区域协调,整体整治”等经验,对于其他商圈写字楼也提供了经验参考。
场景三:社区、居民小区
“一疏一束”防乱停
合理规划周边空地
相比地铁口和写字楼电动自行车存在的潮汐效应,社区、居民小区的电动自行车总量更加固定,其管理关键在于“安全、有序”。记者走访发现,整体上这些区域会采用“疏导+管束”结合的方式管理电动自行车停放。
设物理隔离
统一划停放区
记者发现,在不少小区,为防止电动自行车随意进入,会使用门禁、物理隔离等方式来管束。如天河南街育蕾小区就用45°拐弯的铁柱组成的联排阻拦设施来防止电动自行车进入;而在荔湾区彩虹文化广场,则是用圆石墩紧紧排列形成物理障碍。
为保证外围电动自行车的停放齐整,不少社区也会在保障行人通行的情况下统一划出区域,引导居民规范停车。如在海珠区素社直街,记者看到宽阔的人行道上划出一小块区域,还配有充电桩、雨棚等设施,方便市民停车及充电;在彩虹街道,社区同样采取“应划尽划”原则,充分利用各种空间划线,引导电动自行车有序停放。在荔湾路一座人行天桥底下不足两平方米的空间,也用白线划出可停放电动自行车的区域。
寻合理空间
整合周边空地
因地制宜整合集中停车充电场所,共同规划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是目前不少小区正在尝试的方法。
以黄埔区大沙街豫章苑小区为例,该小区共建有9幢33层的安置房,公共空间相对较小,据街道反映,该小区目前电动自行车总数将近4000辆。对于停车管理,社区居委会绞尽脑汁。第一步,清理违停车辆,尤其是对架空层内的电动自行车进行有序搬离,规范摆放至社区内的集中划线停放区域;第二步,在小区外新增两个电动自行车停车区,区域A只能停车不能充电,没有建停车棚,比较节省空间。区域B则是由一处原本可停放几十辆小汽车的空地改建而来,同时在此处新建500多个充电端口,鼓励居民将电动车移至小区外侧空地停放。
此外,目前社区居委会仍在周边寻找新的电动自行车停车区。毗邻豫章苑小区的横沙村目前正在进行旧村改造,有较多的空间可供规划设计,因此双方计划联合建设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因地制宜地整合集中充电场所。
记者手记:
多方协力 挖潜停放空间
事实上,不论是在社区、地铁站抑或商圈,解决电动自行车停放问题的根本还是空间规划:一方面,针对物理停放空间不足的情况,要增加车辆停放空间;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区域电动自行车的潮汐效应,要解决空间动态平衡。
在总结本次采访经验,并结合上海、苏州、成都等城市以及一些国外城市的经验后,记者认为或许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优化:
第一,巧用“金边银角”。 这一概念由广州市政协委员刘继承在今年广州两会的提案中谈及,所谓“金边银角”即充分利用街角空间空地、市民广场、立交桥下空间、废弃厂房等,如赤岗站、新造站、黄村站等地铁站就利用桥下空间,南华西社区则通过对社区公园扩容等手段增加停车容量。
第二,利用社区共治、政企协同对空间进行挖潜。 如利用已有停车场对电动自行车实行付费停放;也可以参考成都的经验,出台政策鼓励社区通过居民议事会协商自筹自建自管停车棚;还有像中国上海以及荷兰一些城市的商场,设置了立体停车架来满足电动自行车停放。
第三,智能管理、规范执法。 可通过加强执法管理、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市民规范停车;各街道和相关部门也可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及时拖移和处罚乱停车辆;还可运用技术手段,包括在停车区域安装地磁感应、摄像头等实时监测停车情况;开发手机应用方便市民查找附近停车区域。
第四,规范车辆分类。 在一些容易出现车辆混停的区域对车辆停放进行分类规范。对外卖骑手,可联合外卖企业建立骑手违停档案;对共享单车,可联系企业结合潮汐效应将车辆及时进行回收和放置。
法规链接
《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既有建筑场所已设置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的,驾驶人应当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停放场所;
第三十五条规定,市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制定在道路两侧设置电动自行车临时停放区的技术导则,电动自行车应当在临时停放区内规范停放;
第三十六条规定,在临时停放区外的人行道停放电动自行车且驾驶人不在现场的,由区人民政府指定的行政管理部门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可处警告或五十元罚款;在车行道停放电动自行车且驾驶人不在现场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可处警告或五十元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