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广东行,犹如一场探寻“下一个中国”密码的精彩旅程。广东作为开放热土,以其广阔的市场、完备的产业链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着众多外资企业纷至沓来。在这里,外资企业见证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感受到创新的活力与机遇。从先进的制造技术到前沿的科技研发,从高效的供应链到广阔的消费市场,广东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助力。通过与广东的深度融合,外资企业正解码着“下一个中国”的密码,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蔡嘉鸿
4月2日晨光初现,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广东行”考察团走进广州开发区。这个由中国贸促会组织的“广东行”考察团,创下外资企业“地方行”活动开展以来嘉宾规格最高、人员规模最大、外商国别最多、行业领域最广四项纪录。
在当下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背景下,这场没有红毯的考察,成为观察中国开放韧性的重要窗口。
全球产业变局下引力依旧
从北京到广东,考察团的名单折射着“与中国共成长”的鲜明特征:嘉士伯扎根广东三十年,在广东惠州设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酒厂,如今仍在不断加码投资;阿尔斯通计划要在大湾区建立区域总部以及部分生产基地;阿斯利康宣布与广东省人民医院新建“肺癌卓越中心”......这些持续加码的动作,恰是外资用真金白银作答的“信心问卷”。
全球都在讨论“下一个中国”在哪里,但答案始终未变。
“中国总是能敏锐地发现新的创新点和增长点,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丹麦商会华南区副会长Michael的观察颇具代表性。这位在广州生活20年的“老广”注意到,中国持续推进的"人工智能+"行动,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在他眼中,科技革命叠加超大规模市场,构成了不可替代的中国优势。
中国泰国商会副会长Phaichit用“Impressive”向记者形容来到广东考察后的感受:1.5亿实时人口、1900万经营主体构筑起完整产业链。即便面对贸易摩擦,完备的产业配套仍令国际资本难以割舍。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切片,而他们对泰国企业的调研数据也印证了这种判断,Phaichit透露,受访会员企业均表示计划扩大在华投资,新兴领域成为布局重点。
1.5亿人口托起消费蓝海
4月2日下午举行的外资企业“广东行”政企交流会上,政府部门给出的一组组数据揭示着广东的市场磁力:1.5亿实时在粤人口创造4500亿美元年进口额,家电以旧换新超千万台,工业设备更新投资增速创9年新高。
2025年1-2月,广东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585家,同比激增16.8%。广东,正用占全国1/4的外商投资企业存量,和引力持续的信心增量,诠释着“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的深层逻辑。
“广东的消费者购买力强大,更愿意尝试个性化、高品质的产品,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嘉士伯中国总裁李志刚深谙其中逻辑。作为全国最大啤酒市场,2024年广东啤酒产量较2020年增长近32%,位列全国第一。这家北欧企业深耕广东三十年以来,亲历并见证了这片热土的发展活力与优异营商环境。
洲际酒店集团的代表用“四个第一”更具象地展现了他对广东消费层级的观察:这里酒店数量、会展规模、服务经济、消费总额全国领跑,洲际酒店集团更是有10%的在华布局落子广东。
但他们更看重的是未来的空间——广东省文旅厅透露,广东的超460家五星酒店,8.4亿人次年游客量,以及2027年1.3万亿旅游收入的目标都催生着高端酒店新机遇。
治理创新政企携手共同“解题”
“如何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科技企业合作桥梁怎样搭建?”政企交流会上,跨国高管的提问直指痛点。
与以往不同,这场会议没有单向的政策宣读环节,以“面对面”的坦诚沟通为核心,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等各个政府部门一一“扫描”外资企业痛点,针对设备集采、市场准入、产业合作等超10项外资企业诉求逐条回应。
笔记本记录的不仅是问题,更是解决方案。这种从“你说我听”到“共同解题”的转变,印证着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也不断刷新着这片投资热土的强劲引力。
暮色中,考察团向深圳进发,车窗外的灯火勾勒出大湾区轮廓。
从广州开发区到前海合作区,这条中国经济活力轴线,正书写着“下一个中国”的生动注脚——完备产业链与消费升级共振,制度型开放与治理创新共进,这正是“下一个中国”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