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在道德建设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 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这彰显了广东人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6 人(组)获得提名奖,进一步丰富了广东的道德榜样群体。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道德的力量,在各自领域成为引领风尚的标杆。这些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用自己的善举温暖着社会,激励着更多人追求道德高尚,为广东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全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图/羊城晚报资料图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何镜堂、石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周姗、李德明、朱周胜、郭丽英(女),龙莺女(女)、高杰权夫妇,何淑娟(女)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截至目前,广东累计获评全国道德模范13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72名。
87岁教授依旧奔走在建筑创作和人才培养一线
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的何镜堂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他相继主持设计了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国家公祭主场所)、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等为代表的200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他的建筑作品始终紧扣广东发展和时代精神,生动记录着行进中的中国不断走向复兴的坚定自信,也打破了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
如今,已87岁高龄的何镜堂仍奔走在建筑创作和人才培养一线,带领学生一起投入到建筑设计创作中体会真谛。他将“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2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并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牵头各方累计筹集1150多万元,奖励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
向险而行,他投身应急救援志愿服务20年
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的石欣是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自2003年起,石欣开始义务参与山野户外遇险人员救助工作,20年来,他随时随地响应和践行见义勇为,参与全国山野区域救援300余次,参与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工作50余次,救助危难群众千余人。
2008年9月,深圳山地救援队成立,石欣担任队长;2012年深圳公益救援队正式注册成立,石欣先后担任秘书长、会长。
自救援队成立以来,石欣长期自费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再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带回来免费传授给队员们。
如今,深圳公益救援队已成为我国民间应急救援事业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突出代表,拥有山地、水上、地震、绳索、医疗、应急通信6个专业队,2000多名公益救援队员,具备建筑物倒塌搜救、山地搜救、水上搜救等专项救援技术能力,在应急管理、国际救援合作等方面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应急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