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汛期,广东需做好多方面防御。首先,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及时了解降雨等天气动态。加强对江河湖泊等水域的巡查,确保排水系统畅通,防止洪涝灾害。在城市,提前做好低洼地带、地下室等易积水区域的排水准备。农村地区要加固农田水利设施,防范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居民要储备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应急用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遇到险情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共同筑牢防汛安全防线。
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除署名外)
4月15日,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印发通知,宣布全省于当天进入2025年汛期。恰好在4月15日至16日,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气象部门宣布,根据气象数据监测,广东多地已在4月8日进入夏季。在多个部门“官宣”中,广东“换季”了。
“换季”不仅意味着气温上升,同时也意味着广东的降水变得更为集中。“汛期”是一个水利名词,指的是河水在一年中有规律显著上涨的时期。河水有规律显著上涨,大多和降水增加有关。不少广东街坊会发现,在汛期没有正式来临前的3月起,广东已出现多轮冷暖空气对峙时强对流天气所带来风雨。按照历年气象规律,待5月中下旬南海夏季风暴发后,广东又会进入“龙舟水”密集降水期。在“龙舟水”过后,广东又要面对台风带来的风雨天气。
除了风雨,汛期和入夏期间,广东还需要应对高温天气。根据广东省气象台4月18日预计,最快本周末,雷州半岛便有可能出现36℃的高温;广州市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所发布的2025年广州第二季度气候趋势预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广州各区可能出现各区在35.3~39.3°C的高温天气。
在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印发“入汛”通知的同时,要求广东各地做好加强值班值守确保指令畅通、加强监测预警强化风险研判、全面排查隐患落实防御措施、强化应急准备提升处置能力、加强宣传引导凝聚社会合力等工作。
应对汛期看似是一门“应急管理”,实则很多事情在“风平浪静”时已在实施。从2023年起,广东省河长办持续牵头,利用冬春雨水暂歇时在全省开展水塘河道清淤工作。
在广州,细心的街坊会发现广州水投排水公司的“广州排长”们,经常在风雨未来时开展市政排水管网清疏工作;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当天,公司还组织市民参观应急抢险基地,向市民宣传防汛知识。这些工作的落实,一方面能够发挥广东城乡河道及市政排水管道在风雨期间的排水能力,尽量减少城乡内涝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向公众及时传播防汛知识,提升公众应急管理意识。
汛期和入夏已至,广东街坊应该怎么做?除了“防”,更重要是“避”。作为自然灾害,风雨过大超过防御能力时不能硬扛。根据《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台风红色、橙色、黄色,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为“停课信号”,当地气象部门发布上述预警信号时,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停课。除了上述信号外,其他等级的台风、暴雨、雷雨大风等预警信号,背后均有详细的防御指引。
近年来,广东省及各地市的气象部门已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及时根据监测预报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在广东省应急管理“全省一盘棋”的会商机制下,各有关职能部门也会在灾害性天气及其他灾害发生前,及时根据会商预报结论疏散危险区域人员。当预报预警信息及其他防御措施发布时,请公众遵守相关防御指引,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虽然汛期和夏季容易出现各类灾害,但上述两个时期并非天天都会暴雨及高温,更多时候大家感受到的还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夏日气息。在没有气象灾害影响的日子,广东街坊及到访广东的海内外朋友,不妨走进广东的森林山谷享受天然氧吧,来到海滨沙滩感受滨海假期,尽情沉浸在良好气象条件所带来的旅游资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