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旅游迎来火爆乃大势所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的需求持续增长。假期的集中,使得更多人有机会走出家门,享受大自然和不同的文化。旅游消费价值提升是必然,一方面,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会进行各种消费,如住宿、餐饮、交通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优质的旅游体验会让游客愿意为更好的服务和设施买单,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和创新。这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据媒体报道,五一前夕,北方地区前往长三角、两湖、川渝,长三角多地去往北京、广州、福州、厦门、长沙、青岛等地客流火爆,北京-杭州、北京-青岛、上海-黄山等线路购票难度不低于春运。既然每年都如此火爆,商家就理所当然能赚到钱了?旅游还要不要创新?
在某互联网平台上,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等一线、新一线城市的旅客仍是出行主力。从目的地来看,北方沿海城市如青岛、威海、大连等因气候转暖迎来看海热潮;江苏无锡,浙江杭州、舟山、绍兴,江西鄱阳湖,湖北武汉、恩施,四川成都,重庆等地,都将迎来踏青的旅客。因季节而萌动的旅游地,终究是看淡旺季吃饭的。
对游客来说,一年就是春节、五一和国庆三大长假节日,这种规律已经多年固定化,因此各大旅游城市和景区也就形成极其鲜明的人潮涨退统计表。即使如苏杭这种看似一年四季皆网红的旅游城市,在非节日时期,客流量也是回落明显的。很多节日挤破头的取景点,平日常常静如落花无声,恰是最佳观赏时刻。无奈的是,缺乏带薪假期大众还是要在最拥挤的节日去最火爆的景点,在朋友圈上增加曝光率。
然而,旅游经济就是一种为缓解更大维度的人生无奈而来的。出远门而不能尽情的无奈,远比不出门的无聊要好得多。普通人把旅游当作脱离现有人生轨迹与状态的第二种活法。那么无论省内游,小城小镇游,只要有地标性的理由,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花钱,就完成任务了。但是商家停留在这个层次,除了旺季就要喝西北风了。比如热门海边也就5-10月的好时光,其他季节不是寒风就是冷雨,开客栈门可罗雀。
仅满足走出去的愿望还不够,旅游城市和景点只是流量入口,关键是营造更加远离现实的生活场景,比如小众温泉、小众奢华酒店、惊艳美食和唯美旅拍。能让身边人猜不到且羡慕不已,消费者才有更强优越感。这正是许多新兴景区和目的地的苦苦思考之处。比如都去西湖不算什么,但是能在狮峰获得一般游客没有的关于龙井的私享待遇,那就是赢家了。作为要突破大路货和流水线旅游的企业,注定要走向这条高附加值的路。
纯看几大旅游平台的数据,年年都是北京上海深圳,年年都是重庆成都杭州,再排行一下十大景点八大美食,其实根本反映不出社会隐秘的趋势。人们为什么来古镇,就是为了穿古装、吃小吃、听故事吗?消费升级不是把街上的东西卖贵而来的,而是要靠深入洞察细分群体消费极致和独享心理,且能顺势满足而来的。市场创新尝试固然很难,也会出现很多名不副实,完全是不坑穷人的新行当,做成了还会被山寨。但是探索无止境,旅游要从满足感官刺激到满足心灵暗喜,始终要对现有资源重新思考和整合,再走分众化而不是大众化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