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火车站打出“最后一张红票”,引发网友不舍。这标志着纸质火车票逐渐走向历史。随着科技发展,电子票务日益普及,其便捷性、环保性等优势凸显。电子票无需打印,扫码即可进站,节省时间和资源。但纸质票承载着许多人的回忆,那红色的票面曾是出行的见证。然而,时代在前进,电子票务顺应了潮流,虽不舍但也不得不接受这一转变,它将开启铁路出行的新时代,让出行更加高效、便捷。
文、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沫依 实习生 刘舒蕊
近日,有网友反馈,广州北站的红票打印机被撤走,这让不少网友感到不舍。有网友及时打印了“最后一张红票”,留作纪念;也有网友称没来得及打印,颇感遗憾。
5月13日,羊城晚报记者致电广州北站,工作人员表示,红票打印机撤离已约有一周,“没有这样的(红色)票了”。
为何钟爱红色票?有收藏爱好者表示,相比于蓝色票,红色票不易褪色,样式复古,是自己的心头好。不过,随着火车票“无纸化”时代的到来,纸质车票仅用作报销凭证使用,打印票据的机器也在减少。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2024年11月1日起,我国铁路客运领域开始推广使用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而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为“纸电并行”的过渡期。也正因此,网友纷纷抓住最后的时间收集纸质车票,分享各地打印纸质车票的经验。
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我国火车票共经历了硬纸票、软纸票、磁卡票和电子客票四个时期。
最早使用的硬纸票是用硬纸板做成,售票员须手工填写乘坐信息;软纸票则用计算机打印,经多次改版,多为红色底纹,相较硬纸票已简便不少。
磁卡票的诞生则实现了更多自动化服务,乘客能够“刷票”通过闸机,效率大大提高。随着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的运营,第一张蓝色动车组图案底纹磁卡票售出。
2019年,全国高铁、普速列车车票实现全面升级电子客票,乘客仅刷身份证就能进站,纸质车票也慢慢地仅具报销凭证意义。可以说,一张小小的火车票,记录着人们出行的足迹,也折射出铁路发展与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