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正处于风口之上,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海归而言,这是一片充满机遇的领域。他们带回海外先进的量子技术和理念,能为国内量子科技注入新活力。政府应出台激励政策,如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鼓励海归投身量子科技创新创业。同时,搭建交流平台,让海归与国内科研团队紧密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海归们凭借其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有望在量子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推动我国量子科技快速发展,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港大讲堂”第19讲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主讲
羊城晚报记者 周聪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引才热潮涌动。5月14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港大讲堂”第19讲活动以“海聚英才·筑梦中国”为主题火热开场。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洪以“铁马冰河入梦来,量子计算晶体管”为题,与现场海归学子共话创新、共享智慧、共绘未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丁洪院士的归国故事引发现场共鸣。
跨越重洋的量子突围
2008年,时任美国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的丁洪作出决定——放弃优渥待遇,举家归国。从接受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聘书,到辞去在美国的一切职务、举家迁回国内,他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成为美国物理学界第一位全职回国的正教授。他说:“每次我作了选择,就很少瞻前顾后。于我而言,有梦想,就要想办法去实现;自己想做的事情,就立刻着手做。”
回国1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在量子材料和量子计算领域取得多项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2015年成功捕获“外尔费米子”,奠定我国在拓扑量子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化身“超导密码破译者”,在铁基材料中发现马约拉纳零能模关键证据,为量子计算技术突破奠定实验基础;2020年创立广州海创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黄埔区打造出量子科技产业化的“湾区样板间”。
“中国正处于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作为中国科学家,理应为祖国科技崛起贡献力量。”丁洪秉持着将家国情怀融入科技强国的信念。时隔十余年,他的宣言依然激励着海外学子。
构筑海归创业生态圈
“要让归国人才既能延续学术生命,更能开创事业新生。”丁洪的期许,与广东人才战略高度契合。
当前,广东正深入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不断完善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全省已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超1000家,建成留学人员创业园64家,在香港、澳门、南沙、河套、横琴、北京建设“2+4”国际人才驿站,搭建国际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实施广东省“人才优粤卡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落户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17项全周期服务保障。通过产业链、政策链、服务链深度融合,营造人才发展优质环境,打造引才强磁场。
本期大讲堂开讲前不久,在一场名为“粤好服务·粤聚人才”的成果转化会上,12个涵盖智能车载陆空飞行系统、纳米技术、AI制药的前沿项目集中路演,与资本碰撞出耀眼火花。某光子芯片项目负责人激动地表示:“仅用三小时就达成三项合作意向,湾区效率令人惊叹!”
作为高端人才交流品牌活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港大讲堂”已成功举办19讲,累计邀请27位顶尖专家学者分享前沿成果,搭建起链接全球智力资源与湾区发展的创新桥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大讲堂+成果转化”双轮驱动模式,加速海归人才优质项目落地转化,全力构筑国际一流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圈,让每个海归人才都成为连接世界的科技节点。
对话
广东对人才吸引力巨大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科技创新重要在哪里?
丁洪: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这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到强国的必经之路。除了经济发展外,科技的发展也需要创新。无论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还是新能源技术,无一不是以创新为牵引。
羊城晚报:如何实现科技创新?
丁洪: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将人才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现在的人才越来越年轻,无论是DeepSeek还是一些AI方向的创新,都是出自年轻人之手。要发展成为科技强国,现在比以往更加需要人才。
羊城晚报:人才回国后,成长的土壤如何?
丁洪: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引进海外人才,从产业发展到人才成长,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十分符合人才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广东近年来积极打造粤港澳人才高地,对人才的吸引力更是强大。随着科创人才和创业人才汇聚,我相信,在经济向好的情况下,这里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