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200 字阐述:
图集展现了万物共生绘就的生态图景。在广州举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中,人们以多种形式展示了生物的多样与神奇。活动现场,各种珍稀动植物的图片引人瞩目,仿佛让人身临其境于丰富的自然世界。从热带雨林的繁茂到海洋深处的神秘,从翱翔天空的鸟类到穿梭林间的兽类,一幅幅画面生动地诠释着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图集,呼吁大家共同守护这美丽的生态图景,为万物共生贡献力量,让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永远绽放光彩。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牧 通讯员 林园轩
图/通讯员提供
晨光中,越秀公园的鸟鸣声与市民的欢声笑语交织成生动的生态乐章。5月22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以“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为主题,在越秀公园举办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活动通过青年行动、科普课堂、生态市集等多种形式,展现广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影像佳作揭幕城市生态图鉴
活动现场,随着黑脸琵鹭、中华穿山甲等保护物种在舞台上缓缓升起,广州2025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全面启航。
活动揭晓“越秀公园生物多样性影像佳作”获奖作品。同时,首部《广州市观鸟导览手绘手册》正式发布,该手册由观鸟达人、自然教育机构等联合编制,涵盖中心城区23处核心观鸟点、广州市的30种代表性鸟类、6处典型生境,构建起“一核多翼”的城市观鸟网络。
四位业内专家、自然导师分享了生物多样性主题课程,从生物多样性的理论科普到鸟类生态研究,从濒危物种保护案例到蛇类保护和防治,多角度传播生态保护的专业知识与前沿理念。
“观鸟需要大家有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而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中山大学生态学院生态学博士生梁智健介绍道,如今广州正值候鸟迁徙季,清晨傍晚是观鸟黄金时段,建议市民使用望远镜观察鸟类行为特征,并结合图鉴辨识物种。
多彩活动、展览呈现生态守护答卷
活动现场同步启动生物多样性自然科普课堂,近百名中小学生参与飞羽笔记营、竹林探秘等实践活动。大湾区高校青年则深入越秀公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研工作,运用“生命网格APP”开展物种观测,实时采集的数据同步汇入广州市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库。
“自然共生”主题科普展成为全场焦点,通过生态成果展、自然艺术展、野生动物标本展等五大板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与生态修复实践案例。该展览将在儿童公园、珠江公园等教育基地巡回展出。
活动现场的生态市集还设置了十余个主题展位,市民在体验“沉浸式动物运动会”时,还可通过互动装置学习林业科研知识。现场特别设置十五运会特色生态运动游戏,将绿美理念融入赛事场景设计。
物种家底见证城市生态觉醒
广州持续刷新“生态成绩单”:全市记录陆生脊椎动物457种、维管植物3516种,物种丰富度居华南前列;此外,广州近年新物种频现,海珠湿地相继发现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海珠微瓢虫等3个新物种,陈禾洞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广州沿阶草;南沙湿地黑脸琵鹭数量从2016年18只增至2024年91只,海珠湿地建成十余年,鸟类从72种增加至202种,昆虫从42种跃升至903种。
数据显示,本次活动线上传播量突破500万次,见证全民生态意识觉醒。广州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模式,构建起特色生态保护格局。未来将统筹栖息地修复与种质资源保存,强化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持续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根基。
越秀公园的生态盛会落幕,而城市各个角落的生物多样性守护行动仍在延续。这座千年商都正以绿色为发展底色,通过法律法规引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重点物种保护、全民参与等举措,打造现代化国际都市的生态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