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禁招令”会对美国在全球的学术公信力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禁令限制了国际优秀学者的参与,使得美国高校在学术交流与合作中面临人才短缺,难以汇聚多元思想和创新力量。缺乏国际视角会导致研究成果的局限性,降低学术质量。同时,此举也向世界传递出美国排斥国际人才的信号,损害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形象和声誉,让其他国家对美国学术的公正性和开放性产生质疑,进而影响美国在全球学术领域的引领地位和影响力,最终对美国的学术公信力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冲击。
羊城晚报讯 记者孙唯、实习生陈欣悦报道:美国政府与哈佛大学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在政治与学术的博弈下,美国高等教育能否在政治施压下守住“自由”,从而在全球科研环境中继续站稳脚跟?对此,记者专访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卓泽林。
今年1月以来,特朗普政府对多所美国顶尖高校发出威胁,并削减了对多所高校的资助资金。卓泽林表示,美国政府与哈佛大学的争端触及了美国高等教育两大核心传统:学术自治与多元包容:“哈佛大学援引宪法《第一修正案》,强调政府无权干预教学、招生和研究内容,正是在捍卫殖民地时期以来美国高校确立的‘学术自治’传统,而哈佛校长援引《拜杜法案》等法案,也强调了私立机构的自治权,表明其资金来源不完全依赖联邦政府。”
“美国高校长期被视为‘学术中立’的象征,而政府的干预将破坏这一形象,将导致‘学术伦理倒退’,加剧技术民族主义倾向。”卓泽林介绍,放眼全球,美国政府的干预将影响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公信力,以及美国同其他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互信,导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科研合作网络碎片化。另外,美国政府的举动将进一步提升签证与居留权的不确定性,可能促使留学生转向英国、加拿大等替代目的地,欧洲将由此成为“科学家的避风港”。
留学生们的头顶好像悬挂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林女士的孩子目前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拿到了哈佛大学2025秋季研究生offer和奖学金,原计划今年9月入读。“作为家长,听到这个消息心情首先是诧异,然后是焦虑和惋惜。”林女士说,她和孩子打算先静观其变,如果最终无法入读哈佛,将大大破坏学生的学习规划。
卓泽林建议,留美学生首先应关注美国国务院、移民局的政策更新,加入“国际学生法律援助联盟”等组织获取法律援助。其次,要建立多元化发展路径,优先申请捐赠资产雄厚的顶尖高校,积极申请私人基金会奖学金的资助。最后,要通过线上平台保持与全球学者的联系,在遭遇不当干预时及时启动申诉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