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天河,“95 后”们展现出卓越的“绣花功夫”,为“85 后”街区增添光彩。他们凭借着细腻的心思和精湛的技艺,精心打理每一处细节。无论是街头的艺术装饰,还是公共设施的维护,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以青春的活力和创新的思维,为老旧街区注入新的活力,让每一条街道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为城市的更新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通讯员 宁泊 陈叠 黄瑞林
图、视频/通讯员提供
1985年5月24日,广州市天河区成立。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持续建设,还需要对已经建成的地方实施精细化管理。
李威和蒲健,是“95后”的广州市天河区环卫工人。每日晨光初绽,李威已骑上电动车慢行在中山大道上,开始巡查第一轮清扫后的道路;同一时间,蒲健召集工友们,准备开展火车东站广场外围的巡回保洁。这两名“95后”城市新生代管家,是各自环卫队伍中最年轻的团队骨干,他们用日复一日的细致与坚守,为广州这座即将迎来第十五届全运会的城市擦亮“门面”。
“活地图”的修炼指南,是在繁华街区下足“绣花功夫”
李威,出生于1995年4月,作为天河区城市管理第一保洁所最年轻的班长,负责天河商圈周边约19.4公里的主次干道质检工作。这里是广州最繁华的区域之一,日均人流量超百万,日产垃圾量达15吨,他的团队却创造了连续五年“零投诉”的纪录。“认路认熟了,也就成‘活地图’了,其实只要多关注路况,就能总结出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李威保存着负责片区的地图,上面标注了商圈、居民区和学校周边的保洁时段以及设备调度的方案,并提出“错峰作业,人机协同”的工作思路。“把工作方案看成是游戏攻略,不多想多学就不可能成为王者,我也只是把基础功反复练了很多遍,熟能生巧。”
去年夏天,天河路和黄埔大道的交界处因交通事故导致大量机油泄漏。李威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提示工作人员放置警示标识,指引行人与车辆避开路面,并迅速调查路线,调派就近的保洁班组与打磨清洗小队增援,成功协助交警部门在40分钟内实现道路交通正常运行。2023年,台风“苏拉”过境后,天河路至中山大道近4公里的路上布满被狂风吹落的断枝碎枝,单是体育中心周边就有近10棵树木倒伏,堵塞了三条主干道。在黄金一小时内,李威带着15名保洁员和6台收运作业车清理路面,大的树干需要靠人力移到路基边,李威带头搬运,手指内侧被树皮磨破,还是坚持亲力亲为,尽快疏通了所有交通堵塞点。“这里是整个广州交通的大动脉,早一分钟通路,市民出行就多一份保障。”
高标准、严要求,做一个有审美的“细节控”
同为“95后”的蒲健,就职于天河区城市管理第二保洁所,是公认的“细节控”班长。这位把《天河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熟记于心的青年班长,以其高标准的操作示范被称为“行走的教科书”。许多工人对他的第一印象,便是他在新员工培训时反复提到的:“扫干净城市没有捷径,常规路面也好,活动保障也罢,每一个细节都要重视,都要达到标准。”
2024年广州马拉松举办时,恰逢体育中心十五运会场馆刚刚完成升级改造。比赛出发点的环形跑道上有大量施工后留下的黄泥和淤水。“低位有泥沙,积水不能留着等太阳晒,水车拉边打不掉,只能依靠洒水车前推辅助人工打扫。”蒲健带着二十人的团队干了一个通宵!“那晚是场硬仗,但我们一定要做到路见本色,不仅是为了赛事,也是为了让大家都看到我们天河保洁队伍的专业与素养。”这位年轻小伙坚信,环卫工人们要拥有“城市审美”,用心去将城市打扫成理想中的模样,就能和他一样,愿意弯下腰去,打磨好每一处细节。
今年春运期间,广州东站日均人流量超50万,蒲健带领同事们从早到晚穿梭在人群中,候车厅的地面刚被踩脏,转眼又恢复洁净。百余名工人投身保障工作的付出,换来了乘客的称赞,也收到火车站管委会特地送来的感谢信。“蒲班长说,咱们收拾的不是垃圾,是城市的门面。我们要让每个到广州的人都为城市点赞!”他的班组成员老马这么讲道。对即将到来的全运会保障工作,这支环卫队伍表示信心满满。
在十五运倒计时中,青春与城市实现“双向奔赴”
随着全运会筹备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年轻的班长们蓄势待发。他们决心以“席地可坐”的城市环境标准,向世界展现干净整洁的广州市天河区。
李威的班组增加了每周“深度保洁”频次,在调整机械作业时间上下了苦功——为了让路面在商户们开店前恢复整洁,也不能过早影响居民休息,他与工人们走访岗顶片区50多家商户与6个小区,统计市民们的需求,深入拆分街巷,列出让大家都满意的打磨“排班表”。一家早餐店主提到:“以前很抵触打磨机、洒水车这些设备走到我们店铺前面作业,害怕顾客绕路,也担心水渗到店面里。”李威走访时,也告知大家环卫车辆与商铺必须保持1米2以上的安全距离。“这条安全线也是安心线。”李威解释道,“商户理解我们的工作,主动配合了,咱们城市才能保持干净。”
而蒲健的工作清单上也新增了全运场馆周边110余家临街商铺的“交涉”任务——各商户明确门前责任区域,共同维护赛场周边卫生秩序。“有些店主一开始不耐烦,觉得我们只是扫垃圾的,怎么还管那么多?其实,我们做的不是‘管’,而是服务。”蒲健掏出手机,展示他保存的一部分商户前后对比照片,“我们把大路扫干净,他们让门前守住洁净,生意一定会更好。站在商户的角度想问题,他们也会更理解我们环卫工人。”到现在,林和街的商户已经对门前卫生问题产生了“默契”,互相监督,共同维护。
并肩作战,为城市擦亮底色
两支优秀的队伍,两个不同的青年班长,在面对城市环卫工作时却有着同样的信念:“要并肩作战,才能守好大街小巷的环境卫生。”深夜的天河路上,李威班组的5台洒水车已悄然上路;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蒲健与“应急突击队”的工友们正对照着保障方案反复推敲每个细节。当全运会的聚光灯照亮天河,镜头或许不会对准这些默默忙碌的身影。但正是他们,用日夜坚守维护着城市的整洁,用细致和辛勤筑牢城市的基础。
在天河北路的一家咖啡馆,店员小张对记者说:“我留意到,我们环卫工人的工作标准其实很高,就连地砖的接缝也会清理干净,还能做到几年如一日的整洁。”正如蒲健所言:“扫把虽小,扫出的是城市尊严。”他们的付出,让广州以最整洁的姿态迎接世界,他们的服务与保障,将在全运会的国际舞台上,成为广州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