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有多名受害者称被中介忽悠可帮忙一次性补缴社保,结果人均损失七八万元。这些中介往往以能快速办理社保补缴等为由,骗取受害者的钱财。然而,社保补缴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并非随意可操作。受害者们在缴纳了巨额费用后,却未得到相应的社保待遇,不仅经济上遭受重创,也给生活带来极大困扰。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保补缴中介的监管,严厉打击此类诈骗行为,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
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珊
差几年不够社保缴纳最低年限,担心无法领取养老金而成为儿女负担,这可难坏了辛苦大半辈子的父母。近日,羊城晚报记者收到报料,多位广州市民因为轻信了中介公司,不仅没有办成社保补缴、延缴,还损失了大笔资金。
多人轻信中介公司
市民黄女士介绍,她的母亲还有几年就要退休,因为个人原因,社保缴纳未达到领取养老金的最低年限。去年的某一天,黄女士母亲接到一家公司的电话,承诺可以给帮她补缴社保,并顺利拿到退休待遇。如果办不了,还能退钱。由于身边也有朋友在这家公司办理补缴社保,黄女士母亲便决定也去试一试。
“先后补缴了两次。一次是在去年下半年,补了19700元。今年二月份又补缴了一次20000多元。”黄女士说,当时母亲是到这家公司现场进行的补缴。正当黄女士和母亲认为一切都很顺利,即将开始领取养老金时,今年4月突然曝出这家公司无法帮助客户补缴社保的消息。
“没有一个人办下来的。”黄女士说,事情曝出后,4月底这家公司突然关门大吉。黄女士母亲和一些受害者已向当地派出所报案。
黄女士透露,仅这家公司的受害者已有几十人,平均每人损失都在七八万元。记者在一个维权群中看到,除该公司外,同期还有几家办理同类业务的公司也发生跑路。这些公司之间或存在一定联系。
群里有受害者表示,已有派出所对此事立案。
中介公司已经跑路
根据报料人提供的信息,记者来到了白云区永平街同泰路的一栋商务楼。被投诉对象广州德群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德群)就在这栋楼里。走出四楼电梯即可看到该公司大门已上锁,内部空无一人。透过玻璃门,只有象征“风水财位”的工艺品仍在转动。
门上张贴着两张告示。一张落款为该商务楼的物业公司。告示中提到,广州德群的租赁期限为2024年4月26日至2025年4月25日。目前,租赁期已满,该公司没有续租。物业从该公司员工及白云区永平派出所了解到,广州德群涉嫌违法行为,已于2025年4月27日暂停营业。
另一张是一份维权通知,告知该公司的客户到辖区的永平派出所登记个人信息及拖欠金额等。记者拨打了通知上预留的该公司协助办案的工作人员电话。四个电话中,仅有一个可以拨通。对方表示,她本人是公司的离职员工。“(上个月)突然收到人事经理的通知,说联系不到老板了,我们的工资也被拖欠着。”她说。
在商务楼的物业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这家公司)上个月二十五六号还有人在,二十七号突然全部都没有人了。”这名工作人员称,广州德群也拖欠着物业费没有支付,并透露近期找过来的人不少,建议受害者早日到派出所报警止损。
社保延缴有官方渠道
通过天眼查平台查询发现,5月9日,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管局已将该公司列入“经营异常”。原因为“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
通过梳理企业动态,记者发现该公司法人代表、股东曾发生多次变更。在2023年以前该公司的主要经营项目为环保技术咨询、互联网商品零售等。2023年5月,变更为“人力资源服务、劳务派遣、法律咨询、健康咨询、社会调查等”。2024年11月,该公司经营范围再次变更,增加了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和业务培训内容。不过,未看到与“社保补缴”相关的业务。
商事登记信息还显示,该公司在2023年7月注册地址发生变更,从白云区钟落潭搬到了现在的地址。目前,公司的实控人为朱某金,法人代表为任某蓉。此外,唐某军曾担任过公司的法人,但在2024年12月其从主要人员中退出。
目前,已有多位受害者前往永平派出所报警,他们非常关注案件进展以及资金追讨问题。对此,派出所工作人员透露,正在积极开展工作,该案件已由广州市公安局及荔湾分局统筹办理。由于受害群众较多,建议到就近派出所报警备案。关于资金返还,最终要等法院方面的判决才能推进。
值得关注的是,社保补缴、延缴问题可通过官方渠道进行。记者亲测,可先通过12345热线进行咨询(也可点击链接了解情况:https://8.u.mgd5.com/c/cwvd/mmd1/index.html)。像黄女士母亲的情况,可采取按月延缴或一次性趸缴的方式。政策中提到,“广东省户籍(不含男60周岁、女55周岁后取得我省户籍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尚未领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的,可在户籍地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省内跨市流动就业且在最后参保地(广州)实际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累计满5年(含正常缴费、补缴、一次性缴费等实际缴纳情况,不含视同缴费和异地转入缴费历史),可在广州继续缴费。”具体是否符合延缴条件,可向当地税务部门咨询。
“这些政策,如果早点知道,我们可能就不会落入这个圈套。”黄女士表示,此前对相关政策并不了解。
下一篇:十年双向奔赴,究竟有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