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积极探索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大力践行低碳路径。在建筑领域,推广绿色建筑理念,高效利用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交通方面,优化公共交通体系,鼓励绿色出行,如共享单车的广泛普及,降低了汽车尾气排放。产业上,加快推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发展,打造绿色经济新增长点。同时,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空气质量和水质,让城市的每一处都充满绿色与活力,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天河实践,成为低碳城市发展的典范。
近年来,广州市天河区落实“百千万工程”大抓产业发展、大抓人居环境建设等工作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好节能环保和生态产业链“优链”“固链”“强链”组合拳,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天河实践的绿色低碳路径,为天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动力。
强化制度保障,推动政策“优链”
天河区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优化、倒逼作用,注重市场引导,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建设制度机制优的“气质佳”美丽天河。
为构建生态融合型产业集群,天河区编制印发了《广州市天河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率先出台全省首个《现代都市工业生态环境保护指引》,明确7项准入负面清单及生态环境准入要求,从源头上把控产业发展生态红线,有序引导工业上楼、入园项目快速落地。
为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天河区推动设立了广州金控城乡绿色发展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5支绿色基金,推出特许经营权质押贷、碳中和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船舶污染责任险等超50类绿色金融产品,初步形成涵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拓宽应用场景,加快市场“固链”
天河区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拓宽能源、污染治理、全运会等产业应用场景,建设城区人居环境优美的“外美”美丽天河。
为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天河区建设珠江新城综合能源项目,为16栋商务楼宇提供集约式用冷服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万吨,入选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十大“样板工程”。打造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全域综合能源项目,拟建设8个集中供冷站点,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1.97万吨。
为强化智慧化污染治理,天河区用好环卫作业质量在线监管、巡检考核等各项功能,通过数据分析,针对性开展问题整治。推广餐饮油烟智能监管新做法,全区完成油烟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安装717家,2024年新增安装数量全市第1、安装总量全市第2。
为打造绿色低碳全运,天河区以绿色建筑一星级为目标,建设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绿色全运会场馆,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平方米可节省11度电。在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打造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推广应用高性能节能外窗、超高效空调和照明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实现节能降碳45%以上。
聚焦新质生产力,实施科技“强链”
天河区注重科技赋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推动新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成为发展的主引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内丽”美丽天河。
多方联动推动产学研用,天河区积极发挥全省50%的“双一流”高校、43家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8家林业领域高校科研院所、6家农业领域高校科研院所等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优势,全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发出“英红九号”系列等创新产品,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自主选育的良种在广东种苗市场占有率超过90%。
加大绿色生产力培育,天河区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增长,在节能降碳、污染防治等领域培养并集聚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例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其自主研发的声纹自动识别动物监测仪和土壤污染治理稳定剂及钝化剂,分别广泛运用于全省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全省土壤污染治理实践。广州楹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技术实现了竹木材及秸秆等多种原料的高效利用。广州市莱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联合分步分级技术提取高酯果胶、高品质柑橘纤维以及柠檬苦素和黄酮功能成分,将废弃物“吃干榨尽”,减少污水废渣排放。
此外,天河区生态环境节能行业协会在节能降碳、污染防治等领域也积极发挥作用,推动协会分类整合各会员单位能力专长,促进节能环保和生态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衔接。鼓励推荐先进环保技术申报入库,积极推动办公空间智能节能化全景管控平台、油烟零排放技术等2项技术纳入市绿色技术资源库。
文|记者 徐振天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