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州、开平入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国家级试点,意义重大。高州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民间艺术等,通过文化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开平则以独特的碉楼文化为特色,利用文化旅游等方式,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乡村产业融合。这两个试点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有助于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实现乡村的振兴与发展,让乡村在文化的滋养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江门市开平市两地入选。
加上2023年度首批入选的广州市从化区、佛山市南海区,广东目前已有四地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彰显了广东在推动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方面的成效,更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范例。
茂名市高州市
深挖文化富矿,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高州市文化资源禀赋深厚,近年来,高州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百千万工程”为牵引,构建“一核二屏五带多点”乡村文旅创新发展新格局,立足自身优势特色,扎实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
当地创新实践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模式,落地了一系列文旅项目。作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高州市以“交农文旅商融合”为核心,打造了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国家级2条、省级3条),建成景区景点20余个,包括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7个。
高州市还立足本土特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打造了以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农耕文化为核心的文旅品牌,推动非遗工坊、乡村文创、生态旅游等业态蓬勃发展。依托“好心文化”“荔枝文化”等金字招牌,高州建成中国荔枝博览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等标志性项目,串联柏桥贡园与滩底贡园旅游线路,推动“柏桥荔博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此外,投资18亿元的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加速推进,30余家特色民宿投入运营,乡村文旅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高州市创新推出“文体+赋能百千万”品牌活动,将冼夫人文化周、请到高州过大年、“助力百千万 根子柏桥行”、柏桥讲堂“十百千万”提质行动等文艺体惠民活动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520荔枝”等5个全国知名招商引客的品牌活动平台。同时,高州率先布局微短剧产业,每年投入500万元建设运营拍摄基地,推动新兴业态与传统文化协同发展。未来三年,高州市还将围绕“GDP破千亿元”目标,进一步深化文旅体融合。
高州试点实践表明,文化和旅游产业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高州市也将持续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路径,为全国提供更多“高州样本”。
江门市开平市
活化侨乡遗产,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开平市素有“碉楼之乡”“华侨之乡”美誉,拥有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现存1833座中西合璧的碉楼建筑群。近年来,开平市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为抓手,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地通过深挖活化侨乡文化内涵,推动“建筑遗产+乡村旅游+文创产业”联动发展,打造了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古村落、赤坎华侨古镇等知名文旅IP。创新建设世遗风韵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充分发挥龙头项目带动作用,一批乡村民宿、乡村文创、乡村书店、乡村剧场、田园咖啡、休闲农场等纷纷涌现,带动全市游客量和旅游收入节节攀升。
2024年全市共有旅馆酒店经营主体155家、床位11349个,新增床位1637个。通过农文旅融合有效实现联农带农,2024年园区内4个镇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25.22%。
其中,赤坎华侨古镇试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750万人次,丰富业态有效带动了开平市文旅市场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目前赤坎华侨古镇就业人数已达1000多人,带动周边农民实现就业超3000人,周边自然村美丽乡村建设35个。
此外,“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被评为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开平邑美侨路示范路、沈海高速梁金山服务区入选省“交旅融合发展”十佳案例名单。
开平市下一步还将借助试点工作,推动开平碉楼—赤坎古镇华侨文化旅游区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重点推进“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非遗进碉楼”“乡村微改造”等工程,计划到2026年培育10个以上文旅特色村,形成可复制的“开平经验”。
文 | 记者 黎存根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图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