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湾逢源街道打造荔湾区首个街道级思政教育基地,意义重大。该基地整合多方资源,丰富教育内容,通过实景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让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它成为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场所,也为青少年提供了生动的思政课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基地促进了街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推动了逢源街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单舟 张岩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秋明
5月25日,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荔湾区教育局、荔湾区逢源街道联合举办的逢源街道少年儿童文化创意作品展暨思政教育基地签约共建揭牌仪式在乐贤坊小学宝源学校举行。
活动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政为内核、以公益为桥梁,展现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爱心育人”的基层教育创新成果,打造“三心”教育实践样本。
揭牌慈善超市基地,构建“行走的课堂”
活动现场,逢源街道以“善城暖屋(慈善超市)”为载体,与辖内中小学、幼儿园签约共建思政教育基地,并举行揭牌仪式。这一基地作为荔湾区首个街道级思政教育基地,以“文化育人+思政铸魂+公益实践”模式先行先试,标志着街道在“大思政”教育实践中迈出新步伐。
逢源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说教,更需通过实践浸润心灵。以“善城暖屋(慈善超市)”作为少年儿童思政教育基地,街道与辖内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签约共建,实现“街、校、社”三方互育共建,构建“行走的思政课”新范式,让慈善与文化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活教材”,推动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向“实践体验”深化。
童心勾勒西关情,义卖传递公益温度
逢源街道少年儿童文创作品展自3月启动作品征集以来,得到逢源地区中小学、幼儿园的积极响应。9所学校近千名师生围绕荔湾特色,挖掘西关文化元素,创作了400余件文创作品。
这些作品涵盖城市风光、人文历史、民俗美食等主题。孩子们在满洲窗的光影里临摹历史印记,在龙舟鼓点的节奏中捕捉民俗韵味,从泮塘马蹄的清甜中勾勒生活诗意……每件作品都饱含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形成一幅西关风情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作品后续将在逢源街道“善城暖屋(慈善超市)”义卖,所得款项用于社区公益事业。
凝聚多方育人合力,打造教育强街品牌
近年来,逢源街道在荔湾区委、区政府领导和荔湾区教育局指导下深入推进教育联席会议工作制度,打造出以“本心、爱心、匠心”为核心的“三心”工作体系,此次活动是“三心”体系的阶段性成果展现。
以本心坚守教育初心。逢源街道建立“学校点单、街道接单”机制,聚焦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课后服务资源联动等“关键小事”,为学校排忧解难,让教育工作者专注育人。教育联席会议机制启动以来,共开展联席会议13场,协调解决了109宗,满意度达100%,相关工作获《中国教师报》头版头条报道。
以爱心凝聚社会力量。逢源街道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发动逢源商会、域骉控股、银河在线等热心企业支持教育事业,通过捐资捐物、活动共建、改善提升校园周边环境等各种形式,打造“社会资源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以匠心锻造思政品牌。逢源街道将西关文化传承、慈善义卖与思政教育结合,打造“文化+公益”实践平台,街道以“西关文化基因解码”为切入点,引导青少年在探访历史街区中触摸文化根脉,在慈善义卖、帮扶中践行社会责任,构建立体育人格局,让西关文化在青少年手中“活”起来,让慈善公益在社区肌理中“动”起来,让思政教育在实践体验中“实”起来。
逢源街道正以首个街道级思政教育基地为支点,撬动基层教育的“大融合”。随着“行走的思政课”渐次展开,街道将继续以“三心”体系为引领,联动学校、企业、社区多方力量,持续擦亮“教育强街”品牌,让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底色。
下一篇:昼夜无眠:诠释深沉父爱